永州市| 江永县:“三精三微” 焕发民力
近年来,江永县立足县情实际,探索推行“三精三微”工作举措,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广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农民参与机制,激发农民参与意愿,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江永县连续获评全省“数商兴农”示范县、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省字号荣誉10余项。
【实施背景及思路】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浩大、系统的民生工程,既不能无所作为而等待观望,也不能超越现实盲目大干快上,需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积小胜为大成。就一个县来说,乡村群众无疑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在推动全面乡村振兴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就一个村来说,乡村群众的能力则是有限的,不可能承担得了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只可能在事关乡村振兴的众多小项目上发力。因此,针对村庄内部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各种角落和各种细节而进行精细化“适应性”设计,以微建设、微改造逐步有效撬动乡村生态宜居大变化,这就必然成为激发群众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首选之策。近年来,江永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摘帽之后不停步,将脱贫攻坚精神中的“精准务实”精神内涵持续运用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上,本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成事之道,在“精微”二字上做文章,从小切口入手,于细微处发力,创新推出了以“精细、精准、精致”为主要工作要求、以“微建设、微改造、微整治”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三精三微”工作方法。“微建设”就是把乡村发展亟须的、投入不大的、能就地取材的一类项目归类为“微建设”项目;“微改造”就是把乡村发展必需的、既有但不符合乡村振兴要求、可以小投入改造即可见效的一类项目归类为“微改造”项目;“微整治”就是把针对农村干部群众身上存在的不良风气风俗而开展的各项整治归类为“微整治”项目。精细、精准、精致“三精”工作要求就是把内容精细、施策精准、成果精致的工作要求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方面,力求在村庄规划、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每一项内容都要做到“精细”、纳入规划并计划实施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做到“精准”、乡村振兴每一项工作开展的成果都要做到“精致”,不仅质量水准要达标,而且要充分体现出当代干部群众的工作水平和时代风采。
【主要做法及成效】
1、紧扣“三精三微”,全面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村庄、怎样建设村庄”,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力求村庄规划翔实精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一是广泛采纳民意。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村级集体组织、村民群众广泛参与机制,通过会议讨论、入户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做细做实验状调研,广泛收集村民意愿,特别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充分做好征求意愿和解释工作,确保村民诉求充分表达。依托乡村振兴月例会、乡村建设座谈会、规划建议箱等,让村民畅所欲言,全过程参与规划制定,确保规划“接地气”,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并将所有规划项目细化到有多大规模、有多少工程量、需投入多少资金、资金来源是什么、完成计划年限等诸多要素,让群众对乡村规划内容家喻户晓,一目了然。去年以来,动员群众参与村庄规划编制规划讨论5万余人次,整合采纳建议意见1000余条。
2、组建专家团队。采取整合力量、专门聘任、选派兼任、志愿服务等方式,专门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土设计师”作为顾问,吸纳县内优秀建筑师、工程师、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土专家”为成员,广纳各村学习建筑、设计、艺术等专业的优秀大学生,组建本土化专业化的“乡村规划队”。充分考虑每个村庄的产业体系、发展特色、空间形态等方面,增强对村庄规划成果的审核力度,提高特色村庄规划编制行政审批准入条件,对低质量规划成果坚决予以否定。三是建立动态台账。各村根据实际建立村庄建设需求台账和村庄规划动态工作台账,详细记载项目建设进度、项目资金来源、设施设备管护情况等内容,同步建立、实时更新规划数据库,及时将进度成果按要求“上图入库”“定期打卡”。从便于村民使用的角度出发,采用村民看得懂、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将规划成果可视化、动态化、简易化表达,制作“简化图纸+村规民约”的村民使用手册,让村民更加深入了解规划内容。目前,全县已建成向光村、勾蓝瑶寨等31个“三精三微”示范村,制作发放村庄规划村民使用手册15000余册。城下村等村庄规划台账精细、精准记录了村道修经的每一户农户、河道涉及的每一块农田,每个项目的投资、时间、工期、责任人等内容均逐项登记明确并及时更新。
3、在以“微建设”“微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中彰显群众主体地位。推行“政府提供用料、村里筹资筹劳、村民投工出力”的乡村建设模式,对村庄进行微改造、微建设。动员村民“自己的家乡自己建,自己的工程自己干”,降低财政投入,节约建设成本,全面激发村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推行“政府+村民理事会”合作共建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各村选举成立村民理事会,由乡镇政府主导,村民理事会负责捐款筹集管理、群众投劳动员、工作台账建立、项目施工建设、资金使用公布等具体事务,根据实际共同开展村庄建设。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将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比如入户道路、池塘整治、住房改造等,优先申请纳入乡村建设项目库。
二是推行“出资改出料”项目投入模式。采取政府奖补、群众筹资、投工投劳的方式,确定项目计划资金的三分之一由县财政解决,将以往的“投资”改为“投料”,通过政府采购为项目提供建设用料,从源头上保障建材质量。村支两委和村民理事会通过发动村民主动筹资捐款、组织村民有效投劳出工、无偿提供废弃建材等方式,筹集计划资金的三分之一。由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建设实施项目可节约大量成本,约占计划投资的三分之一。今年以来村民自筹资金累计达到1500万元,有效出工13万人次,1500余户农户主动出让土地,免费提供老砖瓦、老木料等旧建筑材料,挖机、农用运输车等设施,合计节约建设成本2000余万元,累积节约财政资金约6100万元。
三是推行“四微园”环境改造模式。引导村民拆除闲置废弃的“空心房”,从身边的庭院建设着手,利用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小巷、池边水塘的拆除地、空闲地、“边角料”等区域,有序规划、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改建成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微公园为主的“四微园”,美化农户庭院的同时,把原本的公共“方寸地”打造成精致的“养眼处”“休闲区”。推选有爱心的村民代表当“园主”,负责片区内“四微园”的管理与维护,带动村民动手改造房前屋后空地,积极参与日常植物修剪、苗木补植、蔬菜种植、花木养护等,推动“微而精”的“四微园”更加实用耐用。全县已建成“四微园”7172个,其中“微菜园”2377个,5500余户农户参与庭院“微改造”美化亮化。源于“三精三微”而建成的“爱心邻菜园”建设模式获得农民群众一致好评,相关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宣传推介。
4、在以“微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中让群众感受身边的良好变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找到破解基层治理的切入口,开展一系列群众亲身参与的项目和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在文明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凝聚群众力量。一是围绕作风问题开展“微整治”。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示范引领,以服务群众、政策咨询、帮办代办、解决“急难愁盼”为目标,落实“一门式”“一件事一次办”覆盖全县所有镇村。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动员群众组建爱心园丁、健康诊疗、应急处突、文艺宣传等志愿服务队伍,成立“大家帮帮忙”“十分钟便民服务圈”等方式,广泛开展帮扶助困、结对帮教、健康义诊等上门服务。充分发挥村支“两委”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队、村民“四会”、巾帼志愿者、调解委员会四支队伍的骨干作用,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做到矛盾“不出村、不到镇”。全县108个村(社区)自发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村”。设立村庄公共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设施管护等领域公益性岗位,优先从低收入农户中聘请管护员,负责日常巡查、小修、保洁等管护工作。去年以来,通过该方法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2656人次。二是围绕文化缺失开展“微整治”。紧密结合村民群众需求,邀请辖区内教育、医疗、司法、文化等领域的党员干部、能人乡贤、热心村民,开办道德讲堂、法制讲堂、安全讲堂、文化讲堂等,分期分批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移风易俗、疾病预防、消防安全、就业技能等专题培训,强化乡风文明教育和法治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生活。全县累计开展讲座500余期,受益人数60000余人次。退休教师田万载热心清溪瑶历史文化的传承,创办了清溪瑶族博物馆和草根文化讲座,组建民俗表演队,十几年如一日义务为清溪小学的学生上“乡风文明课”,为村民传授清溪瑶优良家风家教,传承文明乡风。77岁的勾蓝瑶文化传承人欧阳绪珍,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办文化讲堂,把勾蓝瑶文化传给年轻人。三是围绕陈规陋习“微整治”。采用党员责任区、文明户评选、“信用+”、村民积分制、“红黄榜”等方式,户与户、村与村、乡与乡开展评比,广泛动员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村内事务监督管理,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通过群众力量有效劝导、正确引导。全县108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了“合约食堂”,红白喜事集中办,规定每场酒席不超过20桌,每桌香烟、酒菜总价不超过350元。推广积分兑换做法,发挥“爱心超市”作用,将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和积分制兑换相结合,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垃圾随手丢、杂物乱堆放现象有效遏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机制,明确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公共设施、公共秩序的管护主体、责任区域、包干内容、管理责任,定期组织考评,发动农民共同维护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表彰评选一批“文明户”“道德先锋”“五好家庭”,不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既为乡村塑形,又为乡村铸魂。夏层铺镇洞美村通过新建休闲广场、廉政文化长廊、家风家训学堂,讲乡风民风故事、树乡土人物榜样,并将陈规陋习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暨“积分制”管理,得到村民积极参与。
【若干启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村振兴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细微之处见真情”,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在细处落实,于微小见情”。“三精三微”的工作方法通过开展一系列走进农民、温暖农民、带动农民的举措,体现了“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为广大农民群众亲身参与乡村建设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破解群众工作难题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尝试和启示。一是“三精三微”为在乡村振兴中破解怎样激发乡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之道。“三精三微”工作举措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带动农民亲身参与,把群众的“等靠要”切实转变为“主动干”,农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在一件一件小事中不断释放,动能不断激活。二是“三精三微”为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良性循环提供了方法路径。“三精三微”工作方法通过微举措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献智出力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撬动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实现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三是“三精三微”为党员干部做细做实群众工作提供了可循实践。“三精三微”工作方法不是简单做了就完,而是紧密结合新时代农民群体的特性特征,在工作结果上精益求精,紧扣时代要求,把“精致”的人文要求融入群众工作当中,为党员干部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增加了时代属性,对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