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 常宁市:秸秆变废为宝,孕育“菌中新贵”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25-03-20 15:36  【字体:  

阳春三月,常宁市通过废弃秸秆转化为培养基料,成功培育出的赤松茸迎来丰收季,陆续抢“鲜”上市。

种植基地里,一朵朵个头粗壮、品相优良的赤松茸撑开褐色“小伞”,在菌床上探头探脑,等待采收。“这些菌床用的都是咱地里的稻草秆、油菜秆,以前要么焚烧要么烂在田边,现在成了金疙瘩了。”正在采收的罗桥镇三合村村民刘秋红边麻利地分拣赤松茸边介绍说:“这种做法真好!不光把废秸秆变为了‘农家宝’,还给我们这些庄稼人提供了‘新农活’,也让咱多了一条致富路。”


常宁市耕发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稻—稻—菇”示范片


赤松茸,又称大球盖菇,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珍稀食用菌菇,同时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发展的十大食用菌品种之一。它不仅口感鲜美、菇质爽脆,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食用菌类中有“素中之荤”的美誉。

“因其种植技术简单粗放、周期短、产量高、适应性强而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常宁市耕发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海艳算了一笔账:“按全市一年可收集秸秆量计算,若推广秸秆菌菇产业,不仅能有效解决秸秆处置难题,每亩地还可创造7000元左右的利润。”

“今年我们种植的赤松茸产量和品质都相当不错,预计每亩产量2100余公斤,产值在2万元左右。”基地负责人朱衡生说,在发展菌菇类产业的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提供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资金支持。我们推行“早稻+晚稻+赤松茸”轮作模式,种植早稻1350亩、晚稻1520亩,充分利用罗桥镇湖波洞万亩双季稻示范片稻草、油菜等秸秆资源,把废弃秸秆加工成培养基料,利用冬闲田发展80亩食用菌产业,既有效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的难题,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双季稻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绿色生态种植。

据了解,常宁市2024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为45.43万吨,可收集量约为33.4万吨。利用秸秆、木屑、废旧耳棒、废旧菌料等加工培养基料用于种植赤松茸,预计每亩可消纳5吨左右,将有效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

衡阳市| 常宁市:秸秆变废为宝,孕育“菌中新贵”

3361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