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 永定区:打造“三维韧性体系” 构筑极端气候下山区农业防灾减灾铜墙铁壁
——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农业农村典型经验(十二)
前言:2025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2024年度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通报表扬了70项典型经验做法,其中涉及农业农村领域的典型案例15项。厅办公室会同相关处室整理汇编,形成《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农业农村典型经验汇编》,以资借鉴。
安全守底行动方面——
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当下,山区农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区域,张家界市永定区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充分利用农业整合资金、救灾资金构建起工程、制度、技术“三位一体”的韧性体系,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创新性、系统化的实践样板。
一、工程韧性筑基:打造立体化基础设施防灾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抗灾“底气”的关键一招。该区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土地产出效率为靶向,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聚焦工程韧性,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自2019年以来,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累计投入2.6亿元,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15.47万亩,让一片片农田实现集中连片、土地平整。不断完善排灌体系,安装排水泵站4座,新建灌溉渠道114.25公里,精心构建“干-支-斗-农”四级水网系统,全面提升农田水利条件,实现灌溉水源的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
二、制度韧性强核:构建全链条应急管理体系
为提升应急管理效能,永定区创新推出预警响应“三闭环”机制,将灾害监测、预警、处置串联成环,使各环节紧密衔接、协同联动,实现了灾害监测、预警、处置和应急物资储备全流程的高效运转,成功构建起全方位、全链条的应急管理体系,极大增强了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织密多部门协同联动预警网,实现监测闭环。该区积极推动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紧密“牵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高效流转。构建快速响应应急队,实现响应闭环。灾害一旦发生,该区立即启动科学完善的应急响应预案,迅速组建职能明确的应急响应工作组,集中办公,确保指挥高效、协调有序。完善灾害应急储备仓,实现复产闭环。构建完善的应急储备体系,包括区级战略储备、乡镇常规储备和村级机动储备,形成了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应急储备格局。应急作业机具储备充足,包括抢耕抢种类191台、防病防虫类(无人植保机)23台、抢排抢灌类187台、抢收抢烘类74台,实现23个涉农乡镇(街道)全覆盖。同时,储备10吨种子、1000吨化肥、20.5吨农药,为灾后恢复生产备足“弹药”。
三、技术韧性赋能:构建全要素科技支撑体系
在应对极端气候挑战、推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该区积极构建全要素科技支撑体系,通过专业技术服务、生物抗灾技术矩阵以及机械化生产的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保障。组建专业技术服务“智囊团”。聚焦抗灾救灾技术难点、堵点,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成立23个包保工作组,下沉包保乡镇(街道),全程参与抗灾救灾、指导灾后生产自救,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技术护航。构筑生物抗灾技术。矩阵重点从“品种选育”和“耕作提效”上下功夫,一方面推广优良旱粮品种,一方面巧用大豆种植模式防灾救灾,增强农业恢复“韧性”。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赋能。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该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补贴,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在干旱期间,大型灌溉设备能够快速、高效地为农田补水,确保农作物得到及时地灌溉;在洪涝灾害后,机械化的清淤设备能够迅速清理田间淤泥,为农作物的补种改种争取时间。
永定区通过构建工程、制度、技术“三位一体”的韧性体系,形成“平时能预防、灾时能应对、灾后能恢复”的闭环管理系统,为山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2024年,该区在应对极端气候下山区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然灾害致使农业生产损失同比降30%,粮食产量逆势增长3.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8.7%增速,保障了农业稳定、农民利益,为乡村振兴战略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