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 醴陵:粪肥还田“四重奏”,奏响生态农业主旋律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25-04-11 09:18  【字体:  

春耕时节,醴陵市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与往年不同,今年这里的春耕多了一抹“绿色”底色:一辆辆撒粪车穿梭于农田,将发酵腐熟的畜禽粪肥均匀抛洒,奏响了“替代化肥、培肥地力、增产提质、减污降碳”的生态农业“四重奏”。


▲明月镇稻田喷施液肥


第一乐章:替代化肥,奏响资源循环强音

“一家养殖场就是一座肥料厂!”醴陵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副站长冯亮指着远处的规模化养殖场说道。2021年以来,醴陵市开始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依托生猪、家禽等养殖产业优势,大力推动粪肥还田利用。通过集中收集、发酵处理,畜禽粪污变身为富含氮、磷、钾及有机质的“生态黄金”。据统计,一个存栏5000头的猪场年产粪肥12000吨,可替代120吨高浓度复合肥,满足3000余亩水稻的需肥量。


▲船湾镇条垛式堆肥


在政策引导下,醴陵市公开遴选7家试点服务组织,在充分利用周边养殖场原有设施设备的同时,新建多个粪肥处理中心,形成“就近收集—就近处理—科学还田”的闭环链条。春耕期间,全市日均处理粪肥超1500吨,覆盖农田面积超1000亩,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20%,农户种植成本显著降低。

第二乐章:培肥地力,谱写土壤改良新篇

长期依赖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而粪肥的还田为土地注入新活力。湖南农业大学资源学院田昌博士团队在醴陵建立的20个效果监测点数据显示,连续4年施用粪肥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5.4%,氮磷钾速效养分含量提升4.6%,土壤团粒结构明显改善,保水保肥能力显著增强。

“过去土壤硬得像石头,现在松软透气,作物根系扎得深!”明月镇种植大户李建武感慨道。通过“冬闲田撒堆肥+旋耕翻压”“春耕前洒液肥+配方肥”等模式,醴陵市探索出因地制宜的培肥路径,逐步恢复土地“元气”。

第三乐章:增产提质,演绎绿色丰收协奏曲

粪肥的生态效益最终体现在作物上。在王仙镇荣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水稻亩均增产30~50公斤;李畋镇泰河合作社水果基地的黄桃、枇杷品质显著提升,含糖量增加17%以上,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增加23%以上,浙沪市场供不应求;蔬菜种植大户刘传德对此深有体会:“施粪肥的蔬菜生长健壮,抗病性强,口感好、品质高,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每亩节本增效超300元!”通过粪肥还田,他的辣椒、苦瓜等4个基地成功实现绿色食品认证,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粪肥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和营养元素不仅促进作物生长,还提升了农产品口感与营养价值,为绿色认证和高端市场开拓奠定基础。


▲李畋村千亩果园施用堆肥


第四乐章:减污降碳,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粪肥还田的生态意义远不止于田间。据统计,醴陵市通过种养循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年均减少化肥使用量800吨以上,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减少了COD和氨氮排放量。同时,土壤固碳能力明显增强,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为“双碳”目标贡献了农业力量。

“粪污曾是负担,如今成了‘宝贝’!”第三方服务组织负责人黄建明表示,绿色种养循环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还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与种植户形成利益联结,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尾声:政策主旋律引领未来

醴陵市的实践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注脚。依托农业农村部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构建了“养殖场+第三方服务组织+种植基地”的闭环体系,并通过技术培训、补贴政策激发农户参与热情。

春耕的号角声中,粪肥还田的“四重奏”正从醴陵传向更广阔的田野。这曲生态农业的主旋律,不仅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更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绿色图景。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

株洲市| 醴陵:粪肥还田“四重奏”,奏响生态农业主旋律

3363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