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 道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底座
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推动农业现代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础支撑,承载着农业发展的新希望。近几年来,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现代农业,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地多收,粮食“耕”基更加稳固
火热的七月,太阳炙烤着大地。在道县蚣坝镇光家岭等村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的现场,金黄的稻谷连绵起伏,宛如金色波涛在田野间舞动,随风掀起层层稻浪,阵阵稻香扑面而来。
种粮大户张志民满头大汗,挥舞着手指挥着大型收割机驾驶员,只见收割机像织布机的梭子,在平坦的稻田来回穿梭,一眨眼功夫,就收获了一大片,农用机就停在稻田旁边的机耕道上,收割机的伸出管道不一会儿就把车斗装满了。经过农技人员的测产,亩产达到了554.6公斤。
种粮大户张志民得意地说:“2024年,我们村997亩水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小田改成大田,还改建了机耕道、水渠,机耕、机插、机收、机防方便多了,我承包200多亩,以前农机作业一天只能搞20多亩,现在可以搞40多亩,效率大提升。”
张志民还告诉记者,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一年可以种三季,现在收了早稻,马上赶着插双季晚稻,9月底开始育油菜苗,10月份收割完晚稻后又栽上油菜,实现两季水稻加一季油菜,两季水稻亩产达1吨,亩产油菜籽130多公斤,增收400元以上。
随后,又指着田埂边青油油的大豆说,我们农户充分利用田埂空闲地,种上大豆。
出口引领,“菜篮子”更加充裕
夏日炎炎,道县濂溪大洞万亩供粤港澳蔬菜基地迎来采收旺季。茄子、丝瓜、南瓜等夏季时令蔬菜集中上市,日均采收量超10吨,有效保障了大湾区“菜篮子”稳定供应。
在基地的连片农田里,紫莹莹的茄子、翠绿的丝瓜和南瓜挂满枝藤,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菜农们分散在各处种植区域,正忙碌地进行采摘、装筐,随后运往分拣中心。
基地现代蔬菜产业
“近几年,开展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完善排灌水渠道,建成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局面。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绿色防控措施的应用,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不仅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产量,还确保了蔬菜品质。像紫红茄子、铁线丝瓜、香芋南瓜,口感特别鲜嫩,很受市场欢迎。近期,我们每天都增加了采收班次,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新鲜的夏季蔬菜。”湖南原地正禾农场负责人黄日忠表示。
为保障蔬菜品质,基地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采摘回来的蔬菜经过严格筛选,剔除不合格产品后,会立即送入冷库进行预冷保鲜处理,确保以最新鲜的状态发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整个采收、分拣、预冷流程高效衔接,24小时内便可抵达粤港澳各大商超和批发市场。基地蔬菜年产量突破1万吨,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增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
2019年以来,道县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36万亩,其中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该县立足优势资源,锚定建设现代农业百亿特色产业目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了46个连片示范蔬菜基地,其中出口备案基地19个,外贸实体企业7家,蔬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6个,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年产蔬菜100多万吨,预计出口10多亿元。
综合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距道县县城约8公里的梅花镇贵头村,成了不少游客及市民纳凉的好去处。
在贵头村,潇水支流洑水河穿境而过,因河水清澈,河面开阔,加之河道内绿树成荫,与新修建的网红鱼鳞坝形成了天然浴场,每年夏季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戏水消暑,成了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享受夏日里的一抹清凉。这里有泳衣、救生圈、水枪等,也有卖凉粉、冰激凌、串串等食品的小贩,催生了红火的夏日经济,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贵头村鱼鳞坝
据当地村支书介绍,近几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对项目区“田、土、水、路、电”进行系统建设治理。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内130余座房屋外墙进行了统一仿古装修,粉刷面积45830平方米,拆除空心房82座7000多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83处3500多平方米,启动了农村清洁亮化工程,安装了路灯85盏,并在村域内全部实行了绿化,种植绿化树330株,改厕110座。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对村主干道提质改造1.7公里,修建了沿河风光带1.2公里,修通了贵头大桥,并实施白改黑,铺设了草砂路;埋设了污水处理管道900米,饮用水管道4000米。村庄面貌大大改善。
贵头村以党建为引领,努力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红色旅游名村,何宝珍故居与天然浴场、网红鱼鳞坝、连片荷花、彩稻、生态水果采摘园连成一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快速推动让当地村民感受到了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