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业提字〔2017〕33号A类
杨开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我省农业植保领域大力推广无人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省植保无人机行业现状
(一)应用现状
植保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具有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节水节药等优势,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专业化统防统治机防手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受到广大农民和服务组织的广泛欢迎。我省自2011年开始示范应用,截至2016年底,我省植保无人机保有量672架,作业面积201.6万亩次。全省累计组织召开植保无人机作业演示现场观摩会220次,设立植保无人机防治示范片50个,示范面积20万亩。湖南农飞客、农博士等专业飞防组织纷纷涌现,并实行跨区域服务。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多次组织植保无人机企业、飞防组织开展座谈会,省农委2016年向农业部提出了《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产业现状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并在全国首次颁布了《单旋翼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技术标准》和《多旋翼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技术标准》两个地方标准,有力推动了我省植保无人机行业健康发展。
(二)补贴政策
2017年,省农机局对8家本省企业生产并通过鉴定的11个植保无人机机型实行购机补贴,每架补贴16000元,补贴带动、推广500架以上。到目前已补贴188架,补贴金额300.8万元。省植保站利用中央救灾资金在50个县实施高效植保机械能力提升(示范)工程,计划补贴无人机205台,补贴金额437万元。
(三)行业现状
当前,湖南有6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植保机生产企业,分别是湖南博航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博航)、株洲斯凯通航科技有限公司(斯凯通)、湖南绿卫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绿卫士)、衡阳云雁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衡阳云雁)、湖南金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金骏)、湖南高垅航空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高垅)。通过近6年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湖南植保无人机发展已日趋成熟和稳定,飞控系统、植保作业喷洒系统已走在全国同行前列,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以湖南博航、湖南金骏、湖南高垅、绿卫士为代表的生产企业,其植保无人机不仅能应用于病虫防控、草害防除,还能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赶粉、肥料撒施、播种等。湖南博航、湖南高垅等企业研发生产的无人机还能提供遥感航拍、电力巡线、水利环保监测、资源勘探、国土测绘、公安消防侦巡、交通监控等专业服务。
湖南植保无人机行业致力创新发展,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6件、实用新型专利23件、外观专利5件。湖南植保无人机目前月产能达到500架,年生产能力超6000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湖南博航、湖南金骏、湖南高垅、绿卫士、斯凯通、衡阳云雁等都拥有自己的培训场地和培训教材。绿卫士和湖南华瑞教育集团强强联手组建了年培训能力达200人的培训基地。湖南博航、湖南金骏、湖南高垅搭建了较完善的飞控手培训系统平台,拥有专用电教室3个,飞行模拟训练机70台,教练机40架,室外模拟训练场5个;打造了拥有实际飞防作业经验的培训团队,共拥有飞控教练18名,已举办飞控手培训班50余期,培养飞控手1000人以上。
二、植保无人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尚未形成营利能力。植保无人机属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涉及到电子、机械、遥控、飞行、农化、农技等多学科,自主飞控、自主飞行、自动避障、自动化植保作业以及控飞等诸多方面,具有研发周期长、科研投入大等特点。目前,相应的上、下游产业还没有完全建立(打通),特别是上游的原材料、元部件,蓄电池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导致植保无人机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油动力植保无人机售价18~30万元,电动无人机售价6~15万元。虽然与国外同机型相比价格便宜了一半,但这样的售价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仍然偏高,难被接受。如湖南博航4年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目前仍处于研发和规模化生产投入阶段,企业尚未形成营利能力。
(二)药机结合尚不紧密。一方面农药生产企业对施药器械的发展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大多数从做航模转型而来,对农药性能以及喷洒系统缺少必需的专业知识。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用于飞防的专用药剂、专用助剂。如广西田园、深圳诺普信、北京广源益农等企业已研制、开发了上百种飞防专用药剂、专用助剂。植保无人机飞控系统、喷洒系统也基本成熟,如湖南博航、湖南金骏、湖南高垅、绿卫士等生产企业,飞防作业面积累计超过46万亩次,防治效果也得到了各级植保部门、农机部门和种植业者的认可。但是,药、械结合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农药生产企业担心植保风险,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缺乏专业的农技知识,只能提供飞手、植保机,施药作业出现问题产生纠纷时责任不清,不愿意承担赔偿,承接施药作业任务时又难以开展全程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药、械企业很难达成紧密配合、抱团发展的共识。
(三)缺乏监管,鱼目混珠,恶性竞争加剧。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入门槛和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植保无人机行业出现了一些小型企业,生产不规范,生产成本、技术、服务水平差异等导致了价格大战,恶性竞争加剧,严重影响了植保无人机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飞控手培训、作业成本高、无人机闲置率高。一是培训成本高。完整的飞防培训体系,不仅需要电教室、模拟训练机、教练机、室外模拟训练场等大量硬件投入,还需要教练、培训教材等软件投入。一些企业无法完成以上投入,导致人机不能匹配。二是飞控手成本过高。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或飞防服务公司养一名固定飞控手需要年支付6~8万工资(含食宿+杂费+提成等)。如按年作业1万亩计算(按每天平均作业200亩,年有效作业时间50天计算),平均每亩飞控手的成本就高达6~8元,加上电池(燃油)损耗、机器折旧、转场车费等,按当前飞防作业市场价12元/亩,飞防作业组织(公司)无利可图,如出现防治失败、植保机坠毁等问题,就会赔钱。我省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飞防作业公司和专业化团队,基本都是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自建的团队在进行演示、示范和承接有限的飞防作业。三是闲置率过高。湖南的第一大作物为水稻,随着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飞跃发展,防治方案、用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早稻仅2次用药、中稻3~4次用药、晚稻2~3次用药。水稻飞防作业时间较短且作业时间集中,加之作业季节多为雨季,天气条件对飞防作业构成了不利的影响因素。每架植保无人机如果只作业于水稻,实际上每年可作业的天数大约在50天左右,导致植保机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三、植保无人机行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了规范和推动植保无人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引导农机行业转型升级,将植保无人机产业打造成智能型制造产业,本着“提高准入门槛、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行业监管”原则,实现植保机“产品性能智能化、喷洒作业精准化、使用操作傻瓜化、推广普及大众化、安全保障标准化”的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规范管理。出台管理办法,进行全面监管。一是要求植保机生产企业的核心部件,如飞控系统、喷洒系统、控飞系统要符合有关标准,确保生产企业针对不同应用环境有不同机型的研发生产制造能力。二是要根据机型技术标准加大机型鉴定力度,并及时向社会公示,杜绝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三是要强化进入农机市场、专业化统防统治应用领域的植保无人机产品的监管检查,加大对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和打击力度。四是运用多传感测量与控制、卫星定位与组合导航、机载数据链与移动通信、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一个植保无人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植保机档案、授权控飞与区域规划、飞行参数与作业数据、飞控手个人信息与资质、作业质量与统计等进行综合管理。平台要具备飞控和控飞双重功能,采取一机一牌、一证一机,牌证合一,执证作业的管理模式(即机动车行驶证、驾驶证管理模式),对进入市场的植保无人机实现统一管理,对每台植保无人机的作业位置、运行情况等进行有效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设置电子围栏,严格禁止植保无人机飞入禁飞区,将植保无人机产业打造成高效、安全、放心的产业。根据中国民航局的要求,起飞重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从2017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实名登记注册,须在8月31日之前完成登记注册。
(二)鼓励多途径更新植保无人机。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组织可自行购置,也可由当地农机合作社托管,或由专业服务组织(飞防、机防大队等)托管,从而减少机械闲置时间,提高高效植保机械利用率,节约机械购置、机防手培训等成本,尽早回收购机成本。
为鼓励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更新高效植保机械进行植保装备升级,提高其营利能力和服务水平,我省植保部门拟对植保无人机开展再补贴示范,补贴力度为其价格的30%~40%。
(三)建立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学校,完善飞手培训体系,实行持证上岗。拟由行业协会牵头,整合各企业现有培训资源,规范化管理培训机构,支持、推荐有系统培训能力的、有合法飞行训练用空域的专业培训机构,对有意愿从事植保无人机飞控作业的公民,在统一的地方,进行统一的系统培训,通过统一的专业考试考核,颁发统一的植保无人机飞控手职业资格证书。凡是从事植保机作业的飞手,一律实行持证上岗。飞控手的培训取证可采用“政府补贴一点、学员自费一点”的模式。
(四)鼓励科技创新,拓展应用范围。目前,植保无人机仅用于喷洒农药、赶花授粉等农事作业,要积极拓宽农事作业范围,研发生产播种、施肥、喷药、赶花等一机多用的新机型,提高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和利用效率。建议工业、农业、科技等部门对植保无人机生产龙头企业,在科研、资金、培训、推广、监管等方面给与更有力的支持,合力推动植保无人机不断拓展应用范围,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感谢您对农业植保工作的关心支持!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2016年7月21日
(联系单位:湖南省植保植检站,联系电话:0731-8444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