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423号建议的答复
王安华代表: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423号《关于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支持力度并对双季稻种植大户实行奖励的建议》收悉。关于您所提出的几点建议,非常中肯,我厅已经进行专题研究和全面部署,现答复如下。
一、转变粮食生产方式,通过发展新型主体培育农村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粮食生产主体由小面积的散户生产变为适度规模的大户经营。省委、省政府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新型主体发展,着力培育农村新动能。一是培育壮大新型主体。据统计,2021年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7.3万个,其中粮食类服务组织5.1万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1.67万个,居全国第一位。
30亩以上的生产大户18万多户,经营面积1950万亩,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3%。种粮大户等新型主体已经成为全省商品粮生产的主力军,生产了全省95%以上的商品粮。二是鼓励新型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引导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服务主体积极开展育插秧、病虫害防治、稻谷收储烘干等关键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引导部分有条件的规模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为周边“散户”和“小大户”提供机械化专业服务,切实提高散户综合机械化水平。三是提升新型主体能力水平。组织各级农业部门就农业保险、涉农政策、生产技术、统防统治、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线上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提升新型主体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四是出台政策激励措施。2015-2019年,连续5年每年在全省评选50户种粮大户,每户扶持100万元,用于支持其发展粮食生产。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省财政资金调整影响,经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调整为评选100户大户,每户扶持10万元用于购买农机。2021年,评选了100户种粮家庭农场,每户扶持30万元。
二、落实国家惠农资金,通过激发积极性发展双季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农户和新型主体种粮积极性。省农业农村部门将会同省财政部门围绕“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目标认真落实包括地力补贴、规模经营补贴、稻谷补贴等国家惠农政策,改进补贴方式,严格补贴程序。一是精准发放耕地地力补贴。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湖南省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方案》湘政办发〔2015〕72号文件、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通知》(财办农〔2021〕11号)、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通知》(湘政办明电〔2021〕14号)等文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规定,精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对抛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取消次年保护补贴资格,杜绝一边拿补贴、一边荒地的现象;精准补贴双季稻,做到“种一季补一季,种两季补两季”,对“双改单”的耕地不得发放双季稻补贴。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健全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和稳步增长机制,用活、用好、用足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特别是把粮食生产大县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统筹用好商品粮增量资金、稻谷价格补贴、耕地轮作试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高质高效等资源资金,集聚资源鼓励发展双季稻,支持早稻生产,提振农民种粮信心。其中2021年双季稻轮作财政资金1.5亿元,支持实施双季稻轮作暨优质稻产业化试点任务100万亩。三是支持双季稻高产示范创建。2021年在全省14个市州创建以双季稻为主的省级万亩综合示范片17个,每个万亩示范片安排100万元资金补助,示范面积26.3万亩,双季稻示范片亩产达到1603.9公斤。今年我厅将进一步加强示范片建设,在中央耕地轮作项目中重点支持在1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场)创建以双季稻为主的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并组织市县积极创建多层次、多梯度的粮食生产综合示范片,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激发大户科学种植,增强提单产的自觉性。
三、强化生产技术服务,通过节本增效提高种植效益
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由于粮食价格偏低,粮食生产物化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呈刚性增长,导致农民种粮效益不高。目前将劳动力成本计算在内,散户经营基本上亏本;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生产增收、机械化种植增效,具有相对较高的效益,多数处于盈亏平衡点。我厅采取多项措施在技术层面提高双季稻种植效益。一是落实关键技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挖掘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着力推广丰产性好、抗病虫性强、适宜机械化生产、综合性状优的水稻新品种。优化耕作制度,加强以品种为核心的关键配套技术集成组装,落实稳产高产物化技术,确保水稻安全齐穗。实施多播一斤种、增产一担粮行动,推广合理密植。严格控制水稻直播,防范早稻直播烂种、晚稻直播遭遇寒露风等风险。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着力推广早专晚优、稻油轮作等绿色高效模式,力争专用型早稻、高档优质中晚稻分别比2021年增加100万亩。二是开展督导指导。充分发挥省政府粮食生产5个工作专班和省农业农村厅粮食生产8个工作小组作用,加强全过程全环节督导指导调度,推动粮食面积落实、政策落实、技术落实。抽调力量组织74个调研指导组在3月上旬开始深入74个早稻重点县市区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驻点指导服务。在关键季节和重要生产环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临田指导服务,着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疑难。三是大力实施科技兴粮。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整县试点,推进省级示范区域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省今年计划遴选发布15项左右的农业主推技术,保持全省主推技术到位率在95%以上。积极开展水稻机插机抛作业补贴,力争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机械化栽植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推进化学农药负增长、化肥零增长行动,持续发展绿色生产。科学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开展“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尽量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四、加大种粮扶持力度,通过财政支持加强种植能力建设。
2021年省政府出台了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10条政策措施,全省各级粮食生产投入资金超过30亿元。粮食生产实现全面丰收:实际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137.6万亩、产量614.9亿斤,比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分别增加53万亩、11.9亿斤,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统筹用好中央资金。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稻谷最低收购价2020-2022年已连续三年提高,耕地轮作试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去年底提前下达了耕地轮作试点资金5.1亿元,较上年增加0.6亿元。全省新增106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中央财政将按每亩150元专项支持,预计新增试点资金1.59亿元,并从国家社会化服务试点资金中配套支持每亩50元;中央财政安排我省的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8.55亿元,切实降低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给实际种粮农民带来的影响。二是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着力抓好集中育秧,全省组织在74个早稻生产重点县部署安排1350万亩早稻集中育秧,同比增362万亩。在散户较多的地方,支持发展350万亩早稻育秧社会化服务、240万亩机插(抛)秧社会化服务,实现散户轻松种植早稻。省财政将对早稻集中育秧所需种子、化肥、秧盘、农膜等重点物资给予相应的物资补贴。支持种粮大户、种粮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大力发展工厂化设施育秧,稳定扩大早稻规模。财政支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县,新建50个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三是落实好农机补贴。精准实施补贴政策,将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成套设备、连栋钢架大棚纳入购置补贴范围;将高速插秧机、有序抛秧机补贴比例由市场售价的30%提高到35%;省级继续对高速插秧机、有序抛秧机和用于集中育秧的钢架大棚等3类机具按中央财政补贴额的30%进行累加补贴。2022年安排1.2亿元选择75个县实施水稻机插机抛秧社会化服务;安排1亿元支持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集中育秧中心。实施农机千社工程。省级持续对现代农机合作社、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给予资金奖补。积极开展农机装备创新和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四是加快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去年全省62个产粮大县已实现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赔付标准提高到散户每亩900元、规模经营每亩1100元,让农民种粮没了后顾之忧。今年将继续扩大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范围,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并逐步提高非产粮大县水稻保险保障程度,切实减轻农民种粮风险。
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