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柑橘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程》等农业技术规程的通知 湘农办质〔2014〕21号
湘农办质〔2014〕21号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柑橘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程》等
农业技术规程的通知
各市州农业局、委机关相关处室、委直相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制定与发布管理规范》规定,我委制定了《柑橘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程》(HNZ058-2014)、《三熟制早稻点抛秧栽培技术规程》(HNZ059-2014)、《三熟制晚稻点抛秧栽培技术规程》(HNZ060-2014)、《早稻抛秧育苗技术规程》(HNZ061-2014)、《超级中稻科优21栽培技术规程》(HNZ062-2014)、《农产品质检机构标准物质管理规范》(HNZ063-2014)、《湖南省甘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HNZ064-2014)、《油菜丰油730栽培技术规程》(HNZ065-2014)、《园丰脐橙种质特性》(HNZ066-2014)9个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11月6日
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
HNZ058-2014
柑橘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程
Collect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itrus’s Monitoring Information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6日
柑橘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程
1 柑橘监测信息平台体系与采集网点建设
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平台体系包括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基点县生产经营监测信息整理填报平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整理填报平台和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填报平台。柑橘监测信息采集点包括基点县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和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点。柑橘监测信息平台体系与采集网点构架示意图见图1。
图1 柑橘监测信息平台体系与采集网点构架示意图
1.1 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管理,负责遴选基点县平台、市场平台和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点,负责指导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的遴选和建设;负责组织和实施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各项工作,负责柑橘监测信息的整理、分析和信息发布。
1.2 基点县生产经营监测信息整理填报平台建设
1.2.1 基点县遴选
根据近3年柑橘种植面积统计数据,在全省范围内选定排位相对较前的县级行政区,对入选的县级行政区再根据柑橘商品类型(蜜橘、椪柑、冰糖橙、脐橙、柚、金柑)的地域分布和生产水平分类,确定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基点县。基点县由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确定,每个主产市州至少有一个基点县。
1.2.2 基点县条件
基点县应有固定的办公场地,配备采集填报信息的必备软件、硬件设备设施,能够实现采集报送信息电子化处理和网上传输。每个基点县必须确定1名专职柑橘监测信息分析员。
1.2.3 基点县职责
基点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柑橘监测信息采集点的布设和管理,负责本县柑橘监测信息的采集、整理、复核、填报。基点县在实施柑橘监测信息采集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安全规定:一要重视信息安全性,处理、上传柑橘监测信息的计算机设备要按统一要求配备硬件和软件资源,保证专人使用,用户名和密码要不定期更换,保障信息安全。二要重视信息保密性,柑橘监测信息采集报送人员的用户名、密码要妥善保管,不得泄露给他人,不允许他人利用信息采集人员设定的用户名、密码进入系统;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引用、公布监测信息内容及其分析结果。
1.2.4 柑橘监测信息分析员
每个基点县确定1名柑橘监测信息分析员,负责本县柑橘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的遴选、建设和管理,负责本县柑橘监测信息的收集、复核、整理、填报等工作。柑橘监测信息分析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政治觉悟高,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和报送工作。
1.3 市场动态监测信息整理填报平台建设
1.3.1 市场平台遴选
根据近3年柑橘市场成交量统计数据,在全省范围内选定排位相对较前、经营品种较齐全、成长性好的果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市场信息监测平台。市场信息监测平台由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确定。
1.3.2 市场平台条件
市场平台要有固定的办公场地,配备采集报送信息的必备软件、硬件设备设施,能够实现采集报送信息电子化处理和网上传输。每个市场平台必须确定1名专职柑橘监测信息分析员。
1.3.3 市场平台职责
负责本市场柑橘监测信息采集点的布设和管理,负责柑橘市场监测信息的采集、复核、整理、填报。在实施柑橘市场监测信息采集过程中,必须遵守与基点县信息采集同样的安全规定。
1.3.4 柑橘监测信息分析员
每个市场平台必须确定1名专职柑橘监测信息分析员,负责本市场柑橘市场监测信息的收集、复核、整理、填报。柑橘监测信息分析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政治觉悟高,能按时、按质、按量采集、整理和报送信息。
1.4 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填报平台建设
1.4.1 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填报平台
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填报平台由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直接管理,负责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点的布设、编码、建设和管理。
1.4.2 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点布设
由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在省内遴选5家柑橘加工企业作为柑橘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点。选择加工企业的基本条件:一是具有较大的加工能力;二是加工企业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品牌声誉;三是成长性好。
1.4.3 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点编码
采用8位数字统一编码,前4位使用该加工企业所在地的市、县的行政编码,第五、六位统一为“66”(代表柑橘),第七、八位对所选柑橘加工企业进行编码(91—95)。
1.4.4 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员
每个柑橘加工企业明确1名信息采集员,负责本采集点的信息采集和填报。信息采集员必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政治觉悟高,能按时、按质、按量采集、整理和报送信息。
1.5 基点县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
1.5.1 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布设
每个基点县在本县辖区内选择5家柑橘生产单位(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作为柑橘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选择生产单位的基本条件:一是有一定的规模,每个采集点至少要有10公顷(150亩)以上的柑橘种植(挂果)面积;二是在当地有较好的代表性,原则上在本县辖区内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合理布点;三是尽量兼顾本地柑橘生产的主要商品类型。
1.5.2 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编码
采用8位数字统一编码,前4位使用市、县行政编码,第五、六位统一为“66”(代表柑橘),第七、八位对所选柑橘生产企业进行编码(01—05)。
1.5.3 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员
每个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必须明确1名信息采集员,负责柑橘生产经营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填报。信息采集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政治觉悟高,能按时、按质、按量采集、整理和报送信息。
1.6 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
1.6.1 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布设
每个市场平台遴选5个柑橘批发经销商(或经营户)作为柑橘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选择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的基本条件:一是柑橘销售量大、商品类型较齐全;二是经营手续齐全,销售无不良记录;三是成长性好。
1.6.2 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编码
采用8位数字统一编码,前4位使用市场平台所在地的市、县行政编码,第五、六位统一为“66”(代表柑橘),第七位为市场平台代码(第一个市场平台为1,第二个市场平台为2,如此类推),第八位对所选柑橘经销商进行编码(1—5)。
1.6.3 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员
每个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必须明确1名信息采集员,负责柑橘市场动态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填报。信息采集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政治觉悟高,能按时、按质、按量采集、整理和填报信息。
2 柑橘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和填报
2.1 柑橘产量预计监测信息
2.1.1 采集信息
柑橘产量预计监测信息采集按表1执行。
表1 柑橘产量预计监测信息记录表
信息采集点编码:
商品类型 |
当年实际面积(亩) |
上年实际单产 |
本年预计单产1 |
本年预计单产2 | |||
总面积 |
挂果面积 |
估产时间 |
公斤/亩 |
估产时间 |
公斤/亩 | ||
蜜 橘 |
|
|
|
7月25日 |
|
8月25日 |
|
椪 柑 |
|
|
|
7月25日 |
|
10月15日 |
|
冰糖橙 |
|
|
|
7月25日 |
|
10月15日 |
|
脐 橙 |
|
|
|
7月25日 |
|
10月15日 |
|
柚 |
|
|
|
7月25日 |
|
10月15日 |
|
金 柑 |
|
|
|
7月25日 |
|
10月15日 |
|
注:填报数据保留2位小数。
每种类型全年调查2次,按表1填报监测信息。第一次产量预计填报时间为7月25日;第二次产量预计填报日期分别为:蜜橘为8月25日,椪柑、冰糖橙、脐橙、柚、金柑为10月15日。各采集点于填报日期上午12时前将采集信息填报到县级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平台,县级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平台于当天下午16时前报送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2.2 柑橘产地销售情况及价格监测信息
2.2.1 采集信息
柑橘产地销售情况及价格监测信息采集按表2执行。
表2 柑橘产地销售情况及价格监测信息记录表
信息采集点编码: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商品类型 |
本周销售情况 |
累计销售量 | ||
实际销售量 |
平均批发销售价格 |
实际销售收入 | ||
蜜 橘 |
|
|
|
|
椪 柑 |
|
|
|
|
冰糖橙 |
|
|
|
|
脐 橙 |
|
|
|
|
柚 |
|
|
|
|
金 柑 |
|
|
|
|
说明:本周销售量是指上次填报日期之后至本次填报日期之间发生的销售量;填报时间段为当年9月1日至次年2月20日的每周星期三;填报数据保留2位小数。
2.2.2 填报要求
采用实时记录,以周为单位集中填报信息的办法。填报监测信息的时间段为当年9月1日至次年2月20日,每周星期三为填报日期,本周发生了销售行为者必须准确填报相关信息,商品果销售完毕方可停报。各柑橘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于填报日期(星期三)上午12时前将采集信息填报到县级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平台,县级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平台于当天下午16时前报送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2.3 柑橘产地销售流向监测信息
2.3.1 采集信息
柑橘产地销售流向监测信息采集按表3执行。
表3 柑橘产地销售流向监测信息记录表
信息采集点编码: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产品流向 |
本周销售量(吨) |
累计销售量(吨) | ||||||||||
蜜橘 |
椪柑 |
冰糖橙 |
脐橙 |
柚 |
金柑 |
蜜橘 |
椪柑 |
冰糖橙 |
脐橙 |
柚 |
金柑 | |
北京 |
|
|
|
|
|
|
|
|
|
|
|
|
天津 |
|
|
|
|
|
|
|
|
|
|
|
|
河北 |
|
|
|
|
|
|
|
|
|
|
|
|
山西 |
|
|
|
|
|
|
|
|
|
|
|
|
内蒙古 |
|
|
|
|
|
|
|
|
|
|
|
|
辽宁 |
|
|
|
|
|
|
|
|
|
|
|
|
吉林 |
|
|
|
|
|
|
|
|
|
|
|
|
黑龙江 |
|
|
|
|
|
|
|
|
|
|
|
|
上海 |
|
|
|
|
|
|
|
|
|
|
|
|
江苏 |
|
|
|
|
|
|
|
|
|
|
|
|
浙江 |
|
|
|
|
|
|
|
|
|
|
|
|
安徽 |
|
|
|
|
|
|
|
|
|
|
|
|
福建 |
|
|
|
|
|
|
|
|
|
|
|
|
江西 |
|
|
|
|
|
|
|
|
|
|
|
|
山东 |
|
|
|
|
|
|
|
|
|
|
|
|
河南 |
|
|
|
|
|
|
|
|
|
|
|
|
湖北 |
|
|
|
|
|
|
|
|
|
|
|
|
湖南 |
|
|
|
|
|
|
|
|
|
|
|
|
广东 |
|
|
|
|
|
|
|
|
|
|
|
|
广西 |
|
|
|
|
|
|
|
|
|
|
|
|
海南 |
|
|
|
|
|
|
|
|
|
|
|
|
重庆 |
|
|
|
|
|
|
|
|
|
|
|
|
四川 |
|
|
|
|
|
|
|
|
|
|
|
|
贵州 |
|
|
|
|
|
|
|
|
|
|
|
|
云南 |
|
|
|
|
|
|
|
|
|
|
|
|
西藏 |
|
|
|
|
|
|
|
|
|
|
|
|
陕西 |
|
|
|
|
|
|
|
|
|
|
|
|
甘肃 |
|
|
|
|
|
|
|
|
|
|
|
|
青海 |
|
|
|
|
|
|
|
|
|
|
|
|
宁夏 |
|
|
|
|
|
|
|
|
|
|
|
|
新疆 |
|
|
|
|
|
|
|
|
|
|
|
|
香港 |
|
|
|
|
|
|
|
|
|
|
|
|
澳门 |
|
|
|
|
|
|
|
|
|
|
|
|
台湾 |
|
|
|
|
|
|
|
|
|
|
|
|
国外 |
|
|
|
|
|
|
|
|
|
|
|
|
说明:省内销售量计入“湖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销售量计入“新疆”;出口产品计入“国外”;填报信息保留2位小数。
2.3.2 填报要求
采用实时记录,以周为单位集中填报信息的办法。填报监测信息的时间段为当年9月1日至次年2月20日,每周星期三为填报日期,本周发生了销售行为者必须准确填报相关信息,商品果销售完毕方可停报。各柑橘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于填报日期(星期三)上午12时前将采集信息填报到县级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平台,县级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平台于当天下午16时前报送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2.4 柑橘生产劳动用工监测信息
2.4.1 采集信息
柑橘生产每亩劳动用工监测信息采集按表3执行。
表4 柑橘生产每亩劳动用工监测信息记录表
信息采集点编码:
项目名称 |
编号 |
计量单位 |
指标值 |
每亩劳动用工合计 |
1 |
天 |
|
1.橘园田间管理用工 |
2 |
天 |
|
2.柑橘果实采收用工 |
3 |
天 |
|
3.柑橘鲜果产后处理用工 |
4 |
天 |
|
4.其他用工(如防护林维护、经营管理用工等) |
5 |
天 |
|
附记1:本地临时雇工平均日工资 |
6 |
元/天 |
|
附记2:本地农民外出务工平均月工资 |
7 |
元/月 |
|
说明:各指标逻辑关系:1=2+3+4+5;填报日期为12月25日;填报数据保留2位小数。
2.4.2 填报要求
上报数据为本采集点柑橘生产实际平均每亩劳动用工。采用实时记录,集中填报信息的办法。采集点于每年12月25日上午12时前将数据填报到基点县平台,基点县平台于当天下午16时前将整理复核后的信息报送到省级平台。
2.5 柑橘生产物质费用监测信息
2.5.1 采集信息
柑橘生产每亩物质费用监测信息采集按表4执行。
表5 柑橘生产每亩物质费用监测信息记录表
信息采集点编码:
项目名称 |
编号 |
计量单位 |
指标值 |
每亩物质费用合计 |
1 |
元/亩 |
|
1.橘园间作与生草所需种子费用 |
2 |
元/亩 |
|
2.肥料费用 |
3 |
元/亩 |
|
3.农药费用 |
4 |
元/亩 |
|
4.排灌费用 |
5 |
元/亩 |
|
5.机械作业费 |
6 |
元/亩 |
|
6.产后处理相关费用 |
7 |
元/亩 |
|
7.柑橘生产专用工具折旧费(25%折旧) |
8 |
元/亩 |
|
8.柑橘生产设备设施折旧费(10%折旧) |
9 |
元/亩 |
|
9.其他费用 |
10 |
元/亩 |
|
附记:本地平均土地流转费 |
11 |
元/亩/年 |
|
说明:各指标逻辑关系:1=2+3+4+5+6+7+8+9+10;填报日期为12月25日;填报数据保留2位小数。
上报数据为本采集点的柑橘生产实际平均每亩物质费用。采用实时记录,集中填报信息的办法。采集点于每年12月25日上午12时前将数据填报到基点县平台,基点县平台于当天下午16时前将整理复核后的信息报送到省级平台。
2.6 柑橘实际产量及生产效益监测信息
2.6.1 采集信息
柑橘实际产量及生产效益监测信息采集按表6执行。
表6 柑橘实际产量及生产效益监测信息记录表
信息采集点编码:
商品类型 |
采收面积 |
实际总产量 |
商品销售量 |
平均批发销售价格 |
库存贮藏量 |
蜜橘 |
|
|
|
|
|
椪柑 |
|
|
|
|
|
冰糖橙 |
|
|
|
|
|
脐橙 |
|
|
|
|
|
柚 |
|
|
|
|
|
金柑 |
|
|
|
|
|
说明:平均销售价格=总销售收入/商品销售量;填报日期为12月25日;填报数据保留2位小数。
2.6.2 填报要求
采用实时记录,集中填报信息的办法。每年12月25日12时前将监测信息填报到基点县平台,基点县平台于当天下午16时前将整理复核后的信息报送到省级平台。
3 柑橘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和填报
3.1 采集信息
柑橘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内容按表7执行。
表7 柑橘市场动态监测信息记录表
监测信息采集点编码: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商品类型 |
最高批发价 |
最低批发价 |
平均批发价 |
成交量(吨) |
成交额 |
蜜橘 |
|
|
|
|
|
椪柑 |
|
|
|
|
|
冰糖橙 |
|
|
|
|
|
脐橙 |
|
|
|
|
|
柚 |
|
|
|
|
|
金柑 |
|
|
|
|
|
说明:采用全年日报制,每天填报本采集点的上日(昨日)实际数据;填报数据保留2位小数。
3.2 填报要求
采用全年日报制,各柑橘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于每天上午12时前将数据(本采集点的上日实际数据)上报市场平台,各市场平台将整理、复核后的监测信息于当天下午16时前上报省级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平台。
4 柑橘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和填报
4.1 采集信息
柑橘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内容按表7执行。
表7 柑橘加工企业监测信息记录表
监测信息采集点编码: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原料种类 |
本周采购 |
本周采购量 |
平均采购价格 |
原料来源 |
本周加工转化量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原料种类”请选择填报:蜜橘、甜橙类、椪柑中的某种加工原料;“本周采购批次”按原料来源不同按采购时间分批填报;“本周采购量”是指上次填报日期之后至本次填报日期之间发生的采购量;“本周加工转化量”指加工转化柑橘原料量;填报数据保留2位小数。
4.2 填报要求
采用全年周报制,每周星期三上报数据。柑橘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平台将本企业信息整理后于每周星期三下午16时前将数据直接报送省级柑橘监测信息采集平台。
5 柑橘生产加工流通异常变动信息填报
5.1 采集信息
基点县监测信息整理填报平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整理填报平台、生产经营监测信息采集点、市场动态监测信息采集点和加工企业监测信息采集点,均要密切关注柑橘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影响产业持续发展和市场平稳运行的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例如,自然灾害(旱灾、冰灾等)、病虫危害等导致的产量大幅下滑,价格异常变动影响市场运行秩序,区域性“卖难”、“买难”现象,产地或品牌假冒,以及媒体及社会关注度高的其他柑橘生产、加工、流通方面的异常问题。
5.2 填报要求
各监测平台和采集点如发现以上异常变动信息,要在发现信息的第一工作日将信息基本情况、成因、后期变化趋势及建议等,及时上报省级柑橘监测信息管理平台。除将异常情况相关信息按程序填报同级政府外,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6 主要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6.1 劳动用工的指标定义
(1)橘园田间管理用工:柑橘生产过程中,每亩橘园培土、施肥、排水、灌溉、病虫草害防治、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所耗费的实际用工日数。
(2)柑橘果实采收用工:每亩柑橘果实采收所耗费的实际用工日数。
(3)柑橘鲜果产后处理用工:每亩柑橘鲜果粗加工(整理、分选、包装)及贮藏运输所耗费的实际用工日数。
(4)其他用工:不能计入上述各项,又与柑橘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用工分摊到每亩的用工日数,如积肥用工分摊、经营管理用工分摊、义务用工与积累用工分摊、销售用工分摊等。
(5)本地雇工平均日工资:指本地雇佣中等劳动力从事非专业技术性工作的日平均工资。
(6)本地农民外出务工平均月工资:指本地中等劳动力在周边企业或外地从事非临时性职业的平均月工资。
6.2 劳动用工的计算方法
(1)标准劳动日:中等劳动力在一般劳动强度下工作一天的工作量为标准劳动日。老人、体弱者等半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时间折半计算。
(2)实际用工日数:柑橘生产过程中自有劳动力和雇佣工人直接劳动的天数,不足一天的农事操作按实际劳动时间(小时)除以8计算实际用工日数:
实际用工日数=实际劳动时间(小时)÷8。
(3)机械操作人员用工:租用机械进行果园耕翻等操作时,机械操作人员不计算劳动用工,按实际支付的费用计入机械作业费;自有机械作业则按当地市价计入机械作业费,操作人员不另计算劳动用工。
6.3 物质费用的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1)橘园间作与生草所需种子费用:用于橘园间作与生草的实际种子费用。
(2)肥料费用:包括有机肥和化肥,按实际购买价和每亩使用量计算。
(3)农药费用:按各类杀虫剂、灭菌剂、除草剂的实际购买价和每亩实际使用量计算费用。统防统治和生物防控按实际费用计算。
(4)排灌费用:指每亩所分摊的排灌费用。外来服务(包括集体统一组织的排灌)按实际支付的费用分推到每亩;自有排灌设备设施参照外来服务收费标准计算费用。此处不计算排灌用工。
(5)机械作业费:雇用机械作业按实际支出计算每亩费用,自有农机按当地市场平均价计算费用(含操作人员劳动报酬)。
(6)粗加工材料费用:平均每亩柑橘鲜果粗加工的消费材料费用,包括鲜果采收、果实整理、分选、包装等过程中的实际消费材料。
(7)柑橘生产专用工具折旧费:柑橘生产中所需的各类小型农具和专用工具(如果剪、枝剪)等,按购买价折旧,年折旧率统一为25%,再分摊到每亩计算物质费用。
(8)设备设施折旧费:柑橘生产专用的仓储用房、水利设施、初制加工设施等(自有农机因按市价计入成本,不考虑折旧费用),按购买价格折旧,年折旧率统一为10%,再分摊到每亩计算物质费用。
(9)其他费用:用于柑橘生产过程但不能列入上述项目的其他直接或间接生产费用,如销售费用(指销售产品所发生的运输、包装、广告、管理等费用)、管理费用、生产性贷款利息、保险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承包费等,按实际开支分摊到每亩计算物质费用。
(10)本地平均土地流转费:指在本地转包其他农户的旱土或林地种植柑橘平均每亩所需要支付的年租金。
编写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市场信息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马王堆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农业局、道县农业局、泸溪县农业局、慈利县农业局
编写人员:高志强、胡斌清、蔡冬元、武兰、卢俊玮、廖锟、潘彤、石丽婷、廖玉祥、符皓、杨红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
HNZ059-2014
三熟制早稻点抛秧栽培技术规程
Rules of Cultivation Technology for point Throwing Seedlings in Early Rice of
Three Cropping System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6日
三熟制早稻点抛秧栽培技术规程
为了规范三熟制(稻-稻-油)早稻塑盘育秧,点抛秧栽培技术,制定本规程。
1 品种选择
选择通过农业部和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适宜在湖南省作稻-稻-油三熟制种植的早中熟早稻品种,主要有中嘉早17,中早39,湘早籼45号,株两优819,陵两优268等品种。
2 秧田耕整
秧床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稻田。3月中旬灌水泡田,用旋耕机、耕整机或者用牛翻耕整地,翻耕深度13~15厘米。
3 育秧
3.1 种子用量
每亩大田用种量杂交稻2.5~3.0公斤,常规稻4.5~5.0公斤。
3.2 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种子翻晒2天,先用强氯精或咪鲜胺溶液浸种12小时,用清水洗干净后,再用120毫克/升烯效唑溶液浸种20~24小时;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浸种36小时左右,种子在保温下催芽。
3.3 播种期
根据油菜的成熟期(即收割期)和早稻的适宜秧龄,确定早稻播种期。一般为4月1~5日,秧龄期不超过35天。
3.4 秧床准备
秧田在水耕水整后,开沟分厢,厢宽约150厘米,沟宽约30厘米,沟深13厘米左右。每亩秧田施用约700公斤腐熟人畜粪等优质农家肥,或者30公斤25%复混肥(即,N+P2O5+K2O≥25%),在耙田或耘田时翻入土壤。播种前将约80%的秧厢沟泥上厢耥平,使秧床表土糊烂平整。
3.5 摆盘和装泥浆
摆盘前将秧床再耥平一次。每亩本田备足308孔水稻专用育秧软盘90个。摆盘时将秧盘横摆2排,秧盘与秧床紧贴。秧盘摆好后,将多功能壮秧剂与剩余的秧厢沟泥均匀搅拌,混合均匀后装填于秧盘中,用扫帚扫平并清除盘面烂泥及杂物。
3.6 播种
播种前分厢称量芽谷,均匀播种。播种后用扫帚泥浆踏谷。
3.7 秧田管理
播种后盖膜,防止冷害和暴雨。在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薄水灌溉,揭膜前灌浅水,通风炼苗,保持秧盘湿润。插秧前4~5天,每亩秧田施用尿素4.0~4.5公斤作送嫁肥。
秧田期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绵腐病和稻瘟病等病害。在遇到连续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上午9点以后揭开秧床两端薄膜,以通风换气防止病害发生,下午4以点前再继续盖膜保温。
4 大田整地
油菜收割后,翻耕整地,翻耕深度13~15厘米,耙田后整平。
5 点抛秧
5.1 抛秧时间
稻田整平后,立即抛秧(即丢秧),要求在5月10日前抛完。
5.2 密度
抛栽密度每亩2.4万穴以上,做到均匀抛秧,基本成行。
5.3 抛秧方法
拉绳分厢,在每厢内按平均株行距(15厘米×17厘米)点抛,每穴的基本苗数大致相同。
6 施肥
6.1 基肥
在当地农业部门指导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基肥在整田前施用。一般中等肥力稻田,每亩施用25%的复混肥40公斤。如果施用单质肥料,每亩施用尿素14~16 公斤,过磷酸钙35~40公斤,氯化钾5~6公斤。提倡施用有机肥作基肥。
6.2 追肥
追肥(即保蘖肥和穗肥)在5月25日前后,或者在抽穗前25~30天(倒3叶期)看苗施用。一般每亩施用尿素5~7公斤,氯化钾4~6公斤。
7 灌溉
7.1 前期(抛栽期到幼穗分化期)
秧苗抛栽后保持湿润,立苗后浅水灌溉,当田间群体苗数达到每亩 20~25万时,排水露田。提倡在田中开腰沟,四周开围沟,以便排水或灌溉。
7.2 中期(幼穗分化期到抽穗期)
露田后复水,至孕穗期前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从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灌溉。
7.3 后期(抽穗期到成熟期)
抽穗期间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灌溉,收割前7天断水。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物理防治
采用频震式杀虫灯等灯光诱杀技术,诱杀鳞翅目、同翅目害虫。一般每45~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
8.2 生物防治
稻田养鸭:在早稻分蘖期到抽穗期稻田放养江南水鸭,放养时鸭龄45~50天左右,每亩放养12只鸭。性诱剂诱杀:采用昆虫性激素诱导防治,每亩稻田放养性激素20盘。放养赤眼蜂:每次每亩放养1万头蜂卵,放养2次。
8.3 化学防治
按照当地农业植保部门《病虫情报》推荐的防治技术,适时防控病虫害,防治方法见附件1。
9 收割
当85%以上的稻谷黄熟时,及时收割。
10 质量安全控制
10.1 土壤、灌溉水、空气质量控制
稻田土壤、灌溉水、空气质量应符合NY5116的规定。
10.2 农药、化肥质量控制
禁止使用国家禁用、限用的农药和除草剂。农药使用应符合GB4285的规定,安全间隔期要附合附件1的要求。
10.3 插秧质量控制
保证秧苗抛栽的质量,每亩抛栽2.4万穴以上。
10.4 秸秆处理
提倡稻草还田,禁止焚烧稻草。
11 档案记载
11.1 田间管理档案记载
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农事操作,应逐项如实记载,内容按附件2的表2.1执行。
11.2 物候期档案记载
全生育期的各个生育期应详细记载。内容按附件2的表2.2执行。
11.3 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和产品产出记载
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成本和产品产出情况,应作好记载。内容按附件2的表2.3执行。
12 术语定义
三熟制早稻:是指三熟制作物油菜收割后种植的早稻。
点抛秧:是指采用绳索分厢,按照预定行距和株距点抛栽水稻的方法。
13 引用和参考资料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 5116 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T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编写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粮油作物处
编写人员:邹应斌,敖和军,夏 冰,谢慧,陈雄武
附件1
表1.1 三熟制早稻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病虫 |
防治 |
防治指标 |
化学防治方法建议 |
安全间隔 |
稻瘟病 |
拔节期、破口期 |
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 |
每亩用20%三环唑25~30克,或者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30~35克,或者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单位)50克,对水30公斤,细雾喷施。 |
14天 |
稻纹 |
拔节期、破口期、灌浆期 |
发病蔸率15%以上 |
每亩用5%井岗霉素100~120毫升,对水30公斤,细雾喷雾2~3次。 |
7天 |
稻曲病 |
破口期 |
预防 |
每亩用5%井岗霉素100~120毫升,对水30公斤细雾喷雾,或者选用爱苗或己唑醇,预防稻曲病 |
7天 |
钻心虫 |
拔节期、破口期 |
枯鞘、枯心率5%以上 |
每亩用18%杀虫双40~45克,或每亩用15%阿维菌素60~70克,或20%氯虫苯甲酰胺,或40%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10~12克,对水30公斤,细雾喷雾防治。 |
14天 |
稻飞虱 |
拔节期、破口期、灌浆期 |
当百丛虫量达1200头以上 |
每亩用噻嗪酮(扑虱灵)7~10克,或者用吡虫啉1.5~2.0克,或吡蚜酮15-20克,对水30公斤,对稻株中下部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 |
14天 |
稻纵卷 |
拔节期、破口期 |
百丛幼虫50头以上 |
每亩用1.8%阿维菌素16~28克,或者每亩用40%毒死蜱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稻株中上部防治。 |
15天 |
杂草 |
抛栽后 |
预防 |
每亩用禾草丹乳油100~125克,或田草光(苄嘧磺隆与丁草胺复配剂)25~30克。 |
14天 |
表1.2 水稻安全生产常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安全间隔期
农药名称 |
最多使用次数 |
安全间隔期/天 |
备注 |
敌百虫 |
3 |
7 |
|
噻嗪酮 |
2 |
14 |
|
杀虫双 |
3 |
15 |
|
杀虫单 |
3 |
15 |
|
三唑磷 |
2 |
30 |
|
吡虫啉 |
2 |
20 |
|
毒死蜱 |
2 |
15 |
|
仲丁威 |
4 |
21 |
|
苏云金杆菌 |
|
|
|
多菌灵 |
3 |
30 |
|
三环唑 |
2 |
35 |
|
3 |
21 |
| |
稻瘟灵 |
早稻3、晚稻2 |
早稻14、晚稻28 |
|
恶霉灵 |
3 |
|
秧田播种前至苗期浇施 |
甲基硫菌灵 |
3 |
30 |
|
井岗霉素 |
|
|
|
三唑酮 |
1 |
20 |
|
叶枯唑 |
|
2 |
|
噻菌酮 |
2 |
20 |
|
抗菌剂402 |
1 |
|
种子处理 |
咪鲜胺 |
1 |
|
种子处理 |
禾草丹 |
1 |
|
秧田一次,移栽后7~14天施一次 |
丁草胺 |
1 |
|
移栽前2~3天或移栽后4~6天施 |
禾草特 |
2 |
|
秧田和移栽后7~14天各施一次, 施后保水7天 |
丁·苄 |
1 |
|
移栽后5~7天次,施后保水7天 |
恶草酮 |
1 |
|
移栽前或后移栽2~3天施 |
灭草松 |
1 |
|
移栽后杂草2~5叶期对水50公斤,田间排水后喷施 |
哌草丹 |
1 |
|
播种后4~10天或拌细沙10公斤撒施 |
丙草胺 |
1 |
|
水直插或秧田播后1~4天喷雾 |
二氯喹啉酸 |
1 |
|
移栽后5~20天喷施 |
苄嘧磺隆 |
2 |
|
播种后至二叶期,移栽后7~9天 |
吡嘧磺隆 |
|
|
|
草甘磷 |
|
|
移栽前2~10天喷雾 |
附件2
表2.1 三熟制早稻栽培过程中的农事记载表
类别 |
项目 |
日期 |
主要内容 |
田间管理 |
耕整秧田 |
|
|
播种 |
|
| |
其它 |
|
| |
耕整大田 |
|
| |
抛栽 |
|
| |
开沟 |
|
| |
收割 |
|
| |
施肥 |
次数 |
日期 |
肥料种类及数量 |
|
|
| |
|
|
| |
|
|
| |
病虫草害防治 |
次数 |
日期 |
农药种类及用量 |
|
|
| |
|
|
| |
|
|
| |
|
|
| |
灌溉 |
次数 |
日期 |
方式及灌溉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它 |
|
|
|
|
|
| |
|
|
|
表2.2 三熟制早稻的生育期记载表
生育期 |
日期(月-日) |
备注 |
播种期 |
|
|
抛栽期 |
|
|
返青期 |
|
|
最高分蘖期 |
|
|
抽穗期 |
|
|
齐穗期 |
|
|
收获期 |
|
|
表2.3 三熟制早稻的投入成本与产品产出记载表
调查内容 |
数量(亩、公斤) |
单价(元/亩、公斤) |
合计(元) | ||
投入成本 |
种子 |
1 |
|
|
|
2 |
|
|
| ||
肥料 |
碳氨 |
|
|
| |
尿素 |
|
|
| ||
复合肥 |
|
|
| ||
磷肥 |
|
|
| ||
钾肥 |
|
|
| ||
专用肥 |
|
|
| ||
农家肥 |
|
|
| ||
农药 |
除草剂 |
|
|
| |
秧田(浸种剂) |
|
|
| ||
大田用药 |
|
|
| ||
耕整 |
农机 |
|
|
| |
畜力 |
|
|
| ||
抛栽 |
人工 |
|
|
| |
收获 |
机收 |
|
|
| |
人工 |
|
|
| ||
排灌 |
水费 |
|
|
| |
|
|
电费 |
|
|
|
其他 人工 |
雇工 |
|
|
| |
家庭用工 |
|
|
| ||
其他 |
|
|
|
| |
产品产出情况 |
主产品(稻谷) |
|
|
| |
副产品(秸秆)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
HNZ060-2014
三熟制晚稻点抛秧栽培技术规程
Rules of Cultivation Technology for point Throwing Seedlings in Late Rice of
Three Cropping System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6日
三熟制晚稻点抛秧栽培技术规程
为了规范三熟制(稻-稻-油)晚稻软盘育秧、点抛秧栽培技术,制定本规程。
1 前作要求
双季早稻7月20日前收割。
2 品种选择
生育期110天左右的晚稻中熟品种适宜于作三熟制晚稻栽培。例如湘晚籼12号、金优299、H优518,盛泰优9712等品种。
3 育秧
3.1 种子用量
每亩大田种子用量杂交稻品种1.6~1.8公斤,常规稻品种2.0~2.5公斤。
3.2 种子处理
不论是杂交稻种子,还是常规稻种子,播种前将种子翻晒2天,然后用强氯精或咪鲜胺溶液浸种12小时(包衣种子15小时),再用清水洗干净种子,沥干6~8小时,再浸种12~15小时,种子在常温下催芽。
3.3 播种期
根据前作早稻收割期、晚稻适宜秧龄期和当地安全齐穗期,确定晚稻播种期。一般在6月20~25日播种,秧龄期不超过30天。
3.4 秧床准备
秧田采用水耕水整,先开沟分厢,厢宽约130厘米,沟宽约30厘米,沟深13厘米左右。每亩秧田施用约600公斤腐熟人畜粪等优质农家肥,或者施用25%的复混肥(N+P 2O5+K2 O≥25%)30公斤,在耙田或耘田时翻入土壤。
3.5 摆盘和装泥浆
摆盘前将秧厢沟泥上板耥平,使秧床表土糊烂平整。每亩大田备足308孔水稻专用育秧软盘80个。秧盘在秧厢横摆2排,秧盘与秧床紧贴。摆盘后,将多功能壮秧剂与厢沟泥装盘,用扫帚扫平,清除盘面烂泥杂物。
3.6 播种
每盘播种量杂交稻品种20~25克,常规稻品种每盘30~35克。播种后用扫帚泥浆踏谷。
3.7 秧田管理
在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浅水灌溉,抛栽前5天排干水层,保持土壤湿润。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蓟马、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在秧苗一叶一心期,用300毫克/升多效唑溶液喷施秧苗。抛秧前4~5天,每亩秧田施用尿素4.0~4.5公斤撒施,作送嫁肥。
4 大田耕整
在早稻收获后立即灌水泡田,翻耕整地,翻耕深度13厘米以上。
5 点抛秧
5.1 抛秧期
三熟制晚稻要求在7月23日前抛完。
5.2 密度
每亩抛栽2.1万穴以上,杂交稻每穴基本苗2~3苗,常规稻3~4苗。
5.3 抛秧方法
拉绳分厢,在每厢内按平均株行距(13厘米×23厘米)点抛,每穴的基本苗数大致相同。
6 施肥
6.1 基肥
在整地前1~2天施用,最好在下午撒施。每亩施用尿素10~12公斤,过磷酸钙30~35公斤,氯化钾5~6公斤。如果施用复混肥,则应计算相应的养分含量。提倡施用有机肥作基肥。
6.2 追肥
8月15~25日每亩施用尿素5~6公斤,氯化钾5~6公斤作保蘖肥和穗肥。当水稻叶片无露水珠时撒施。
7 灌溉
7.1 前期(移栽期到幼穗分化期)
秧苗抛栽后保持湿润,立苗后浅水灌溉,当田间群体苗数达到每亩 20~25万时,排水露田或晒田10~13天。提倡在稻田中间开腰沟,四周开围沟,以便中后期排水晒田。
7.2 中期(幼穗分化期到抽穗期)
晒田后至孕穗期前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从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灌溉。
76.3 后期(抽穗期到成熟期)
抽穗期间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间歇灌溉,收割前10天断水。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物理防治
采用频震式杀虫灯等灯光诱杀技术,诱杀鳞翅目、同翅目害虫。一般在每45~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
8.2 生物防治
稻田养鸭:在早稻分蘖期到抽穗期稻田放养江南水鸭,放养时鸭龄45~50天左右,每亩放养12只鸭。性诱剂诱杀:采用昆虫性激素诱导防治,每亩稻田放养性激素20盘。放养赤眼蜂:每次每亩放养1万头蜂卵,放养1次。
8.3 化学防治
按照当地农业植保部门《病虫情报》推荐的防治技术,适时防控病虫害,防治方法见附件1。
9 收割
当90%以上的稻谷黄熟时,及时收割。
10 质量安全控制
10.1 土壤、灌溉水、空气质量控制
稻田土壤、灌溉水、空气质量应符合NY5116的规定。
10.2 农药、化肥质量控制
禁止使用国家禁用、限用的农药和除草剂。农药使用应符合GB4285的规定,安全间隔期要附合附件1的要求。
10.3 插秧质量控制
保证秧苗抛栽的质量,每亩抛栽2.1万穴以上。
10.4 秸秆处理
提倡稻草还田,禁止焚烧稻草。
11 档案记载
11.1 田间管理档案记载
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农事操作,应逐项如实记载,内容按附件2的表2.1执行。
11.2 物候期档案记载
全生育期的各个生育期应详细记载。内容按附件2的表2.2执行。
11.3 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和产品产出记载
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成本和产品产出情况,应作好记载。内容按附件2的表2.3执行。
12 术语定义
三熟制晚稻:是指三熟制作物油菜收割后种植的晚稻。
点抛秧:是指采用绳索分厢,按照预定行距和株距点抛栽水稻的方法。
13 引用和参考资料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 5116 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T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编写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粮油作物处
编写人员:邹应斌,敖和军,夏 冰,陈雄武,谢 慧
附件1
表1.1 三熟制晚稻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病虫 |
防治时期 |
防治指标 |
化学防治方法建议 |
安全间隔 |
稻瘟病 |
拔节期、破口期 |
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 |
每亩用20%三环唑25~30克,或者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30~35克,或者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单位)50克,对水30公斤,细雾喷施。 |
14天 |
稻纹 |
拔节期、破口期、灌浆期 |
发病蔸率20%以上 |
每亩用5%井岗霉素100~120毫升,对水30公斤,细雾喷雾2~3次。 |
7天 |
稻曲病 |
破口期 |
预防 |
每亩用5%井岗霉素100~120毫升,对水30公斤细雾喷雾,或者选用爱苗或己唑醇,预防稻曲病 |
7天 |
钻心虫(螟虫) |
拔节期、破口期 |
枯鞘、枯心率5%以上 |
每亩用18%杀虫双40~45克,或每亩用15%阿维菌素60~70克,或20%氯虫苯甲酰胺,或40%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10~12克,对水30公斤,细雾喷雾防治。 |
14天 |
稻飞虱 |
拔节期、破口期、灌浆期 |
当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 |
每亩用噻嗪酮(扑虱灵)7~10克,或者用吡虫啉1.5~2.0克,或吡蚜酮15-20克,对水30公斤,对稻株中下部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 |
14天 |
稻纵卷叶螟 |
拔节期、破口期 |
百丛幼虫60头以上 |
每亩用1.8%阿维菌素16~28克,或者每亩用40%毒死蜱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稻株中上部防治。 |
15天 |
杂草 |
抛栽后 |
预防 |
每亩用禾草丹乳油100~125克,或田草光(苄嘧磺隆与丁草胺复配剂)25~30克。 |
14天 |
表1.2 水稻安全生产常用的农药品种及间隔期
农药名称 |
最多使用次数 |
安全间隔期/天 |
备注 |
敌百虫 |
3 |
7 |
|
噻嗪酮 |
2 |
14 |
|
杀虫双 |
3 |
15 |
|
杀虫单 |
3 |
15 |
|
三唑磷 |
2 |
30 |
|
吡虫啉 |
2 |
20 |
|
毒死蜱 |
2 |
15 |
|
仲丁威 |
4 |
21 |
|
苏云金杆菌 |
|
|
|
多菌灵 |
3 |
30 |
|
三环唑 |
2 |
35 |
|
3 |
21 |
| |
稻瘟灵 |
早稻3、晚稻2 |
早稻14、晚稻28 |
|
恶霉灵 |
3 |
|
秧田播种前至苗期浇施 |
甲基硫菌灵 |
3 |
30 |
|
井岗霉素 |
|
|
|
三唑酮 |
1 |
20 |
|
叶枯唑 |
|
2 |
|
噻菌酮 |
2 |
20 |
|
抗菌剂402 |
1 |
|
种子处理 |
咪鲜胺 |
1 |
|
种子处理 |
禾草丹 |
1 |
|
秧田一次,移栽后7~14天施一次 |
丁草胺 |
1 |
|
移栽前2~3天或移栽后4~6天施 |
禾草特 |
2 |
|
秧田和移栽后7~14天各施一次,施后保水7天 |
丁·苄 |
1 |
|
移栽后5~7天次,施后保水7天 |
恶草酮 |
1 |
|
移栽前或后移栽2~3天施 |
灭草松 |
1 |
|
移栽后杂草2~5叶期对水50公斤,田间排水后喷施 |
哌草丹 |
1 |
|
播种后4~10天或拌细沙10公斤撒施 |
丙草胺 |
1 |
|
水直插或秧田播后1~4天喷雾 |
二氯喹啉酸 |
1 |
|
移栽后5~20天喷施 |
苄嘧磺隆 |
2 |
|
播种后至二叶期,移栽后7~9天 |
吡嘧磺隆 |
|
|
|
草甘磷 |
|
|
移栽前2~10天喷雾 |
附件2
表2.1 三熟制晚稻生产过程中的农事记载表
类别 |
项目 |
日期 |
主要内容 |
田间管理 |
耕整秧田 |
|
|
播种 |
|
| |
其它 |
|
| |
耕整大田 |
|
| |
抛栽 |
|
| |
开沟 |
|
| |
收割 |
|
| |
施肥 |
次数 |
日期 |
肥料种类及数量 |
|
|
| |
|
|
| |
|
|
| |
病虫草害防治 |
次数 |
日期 |
农药种类及用量 |
|
|
| |
|
|
| |
|
|
| |
|
|
| |
灌溉 |
次数 |
日期 |
方式及灌溉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它 |
|
|
|
|
|
| |
|
|
|
表2.2 三熟制晚稻的生育期记载表
生育期 |
日期(月-日) |
备注 |
播种期 |
|
|
抛栽期 |
|
|
返青期 |
|
|
最高分蘖期 |
|
|
抽穗期 |
|
|
齐穗期 |
|
|
收获期 |
|
|
表2.3 三熟制晚稻的投入成本与产品产出记载表
调查内容 |
数量(亩、公斤) |
单价(元/亩、公斤) |
合计(元) | ||
投入成本 |
种子 |
|
|
|
|
肥料 |
碳氨 |
|
|
| |
尿素 |
|
|
| ||
复合肥 |
|
|
| ||
磷肥 |
|
|
| ||
钾肥 |
|
|
| ||
专用肥 |
|
|
| ||
农家肥 |
|
|
| ||
农药 |
除草剂 |
|
|
| |
秧田(浸种剂) |
|
|
| ||
大田用药 |
|
|
| ||
耕整 |
农机 |
|
|
| |
畜力 |
|
|
| ||
抛栽 |
人工 |
|
|
| |
收获 |
机收 |
|
|
| |
人工 |
|
|
| ||
排灌 |
水费 |
|
|
| |
电费 |
|
|
| ||
|
其他 人工 |
雇工 |
|
|
|
家庭用工 |
|
|
| ||
其他 |
|
|
|
| |
产品产出情况 |
主产品(稻谷) |
|
|
| |
副产品(秸秆)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
HNZ061-2014
Rulor of Seedling Cultivation for Throwing Rice in Early Season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6日
早 稻 抛 秧 育 苗 技 术 规 程
为了规范早稻抛秧育苗技术,制定本规程。
1 秧田准备
1.1 整地
选择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田面平整、邻近大田的田块做秧田。播种前3∼5天精做秧田,保证秧田平整、无杂草,且充分沉实。秧田净宽1.5米,沟宽0.3米左右,秧沟内应保有半沟水。
1.2 施肥
在翻耕秧田时每亩施入养分含量为45%的复合肥15公斤作基肥,肥料使用符合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2 品种选择
选用抗性强、产量高、米质优,已通过国家或湖南省审定的品种,例如:湘早籼24号、湘早籼42号、湘早籼45号、中早39、早优143、中嘉早17、中优早12号、株两优819、陵两优211、金优974、金优402、早优143等。
3 种子处理
3.1 晒种
播种前3∼5天选晴天晒种1∼2天。
3.2 选种
用清水浸泡选种,除去漂浮在水面的秕谷。每亩大田用种量为:常规稻4公斤,杂交稻2.5公斤。
3.3 消毒浸种
用250毫克/升的咪酰胺溶液或1000倍强氯精药液消毒12小时以上,然后清水洗净药液并沥干。浸种至种子吸水充足,一般常规稻不超过60小时,杂交稻不超过30小时,每浸种12小时左右需要透气2∼3小时。
3.4 催芽:
采用保温催芽,将浸好的种谷冼干净,然后用干净透气的编织袋盛装种子(每袋15∼20千克),在50℃左右的温水中预热5∼10分钟,然后带温催芽,保持谷堆温度34∼36℃,待种谷破胸后摊凉播种。
4 摆盘装泥
一般选用308孔或353孔的中孔塑料软盘,早稻每亩大田需要秧苗80∼90盘。水稻育秧塑料钵体软盘按NY/T 390-2000的规定选择。
秧田上紧密摆放两排秧盘,轻压秧盘使秧盘陷入泥中1/4,切忌秧盘悬空。将秧沟的泥浆装入秧盘,用竹扫帚扫平备用,次日,视盘孔内泥浆的多少进行补装泥浆,直至盘孔内泥浆满溢,将盘面多余泥浆扫尽,待盘孔内泥浆落沉后播种。
5 播种
称量分厢播种,分次匀播。每孔杂交稻2∼3粒,常规稻3∼5粒,播种后用扫帚将盘面上的芽谷扫入盘孔内,并用泥浆踏谷,然后覆盖农膜育秧。
6 秧田管理
6.1 农膜
采用低拱地膜密封覆盖,四周用泥压紧压实。需及时通风炼苗,日最高气温达20℃的晴天应揭开两头的薄膜,夜间再盖上,保证膜内温度在20∼30℃之间。抛栽前3∼5天揭膜,揭膜前应先灌浅水上秧盘。
6.2 水浆
一般晴天灌半沟水,如遇阴雨天气应及时排干沟水;2叶期后保持盘土湿润,水层不易淹过盘面。在追肥、揭膜或遇低温天气时需灌水上盘护苗。
6.3 追肥
揭膜后如果秧苗长势不佳,可在抛栽前3∼5天追施送嫁肥,一般用量为2∼3公斤/亩。
6.4 防病
揭膜后,如有烂秧情况,需喷施移栽灵,用法及用量以产品说明为准。同时注意立枯病和虫害的发生:立枯病喷施800倍敌克松药液或600倍菌毒清药液,一般每平方米苗床喷1公斤药液。
7 抛栽
叶龄达3.5∼4.1期间抢晴天抛秧。抛秧时应根据大田面积和秧盘数量,分两次抛秧,第一次抛栽预计苗数的70%左右,然后根据田间抛栽的稀密情况,在密度较稀的地方补抛剩余的30%的秧苗。抛栽后每隔4米做一条0.3米宽的走道。在秧苗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秧苗的损伤,不抛隔夜秧。
8 秧田清理
抛栽结束后及时清理秧田的竹条竹棍,清扫周边泥巴,回收塑料软盘和农膜。
9 质量安全控制
9.1 产地环境
早稻抛秧育苗的产地环境条件,包括稻田土壤、灌溉水、空气质量等,应符合NY/T5116-2002的要求。
9.2 农药标准
尽量使用生物农药,禁止使用国家禁用、限用的农药及除草剂。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和GB4285的规定。
9.3 化肥标准
化学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2010的规定。
10 生产档案
10.1 秧田管理记载
早稻抛秧育苗过程中的各项农事操作应逐项如实记载,具体操作按附件1中的表1.1执行。
10.2 生育期记载
如实记载早稻抛秧育苗过程中叶龄进程和主要生育期,具体内容按附件1中表1.2执行。
10.3 投入成本与产品产出记载
对种子、化肥、农药、农膜、育秧软盘等物资的投入应做仔细记载,具体内容按附件1中表1.3执行。
11 引用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5 粮食作物种子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390-2000 水稻育秧塑料钵体软盘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NY/T 5166-2002 水稻产地环境
编写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粮油处
编写人员:刘洋、张玉烛、陈恺林、方宝华、黄泽辉
附件1
表1.1 早稻抛秧育苗过程中的农事记载表
类 别 |
项 目 |
日 期 |
主要内容 |
种子准备 |
选种 |
|
|
浸种 |
|
| |
催芽 |
|
| |
秧田管理 |
耕田 |
|
|
做秧厢 |
|
| |
开沟 |
|
| |
摆盘 |
|
| |
装泥 |
|
| |
播种 |
|
| |
抛栽 |
|
| |
施肥 |
次数 |
日期 |
肥料种类及数量 |
|
|
| |
|
|
| |
|
|
| |
|
|
| |
病虫害防治 |
次数 |
日期 |
农药种类及用量 |
|
|
| |
|
|
| |
|
|
| |
|
|
| |
灌溉 |
次数 |
日期 |
灌/排水量 |
|
|
| |
|
|
| |
|
|
| |
|
|
| |
其它 |
|
|
|
|
|
|
表1.2 生育期记载表
生育期 |
日期 |
记载人 |
备注 |
播种期 |
|
|
|
抛栽期 |
|
|
|
返青期 |
|
|
|
最高分蘖期 |
|
|
|
抽穗期 |
|
|
|
齐穗期 |
|
|
|
收获期 |
|
|
|
表1.3 投入成本与产品产出记载表
调查内容 |
数量(亩、公斤) |
单价(元/亩、公斤) |
合计(元) | ||
投 入 成 本 |
土地 |
流转地 |
|
|
|
承包地 |
|
|
| ||
自留地 |
|
|
| ||
种子 |
常规稻 |
|
|
| |
杂交稻 |
|
|
| ||
育秧盘 |
308孔 |
|
|
| |
353孔 |
|
|
| ||
农 膜 |
|
|
| ||
肥料 |
复合肥 |
|
|
| |
尿素 |
|
|
| ||
磷肥 |
|
|
| ||
钾肥 |
|
|
| ||
专用肥 |
|
|
| ||
其它 |
|
|
| ||
农药 |
浸种剂 |
|
|
| |
除草剂 |
|
|
| ||
秧田用药 |
|
|
| ||
整地 |
农机 |
|
|
| |
畜力 |
|
|
| ||
|
抛栽 |
人工 |
|
|
|
收获 |
机收 |
|
|
| |
人收 |
|
|
| ||
排灌 |
水费 |
|
|
| |
电费 |
|
|
| ||
其 他 |
|
|
| ||
产出 情况 |
主产品(稻谷) |
|
|
| |
副产品(秸秆) |
|
|
| ||
产品用途 |
口粮 |
|
|
| |
商品粮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
HNZ062-2014
超级中稻科优21栽培技术规程
Cultivation technique rules of singh season
super rice(ke you 21)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6日
超级中稻科优21栽培技术规程
为了规范超级中稻科优21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生产,制定本规程。
1 产地条件
稻田土壤、灌溉水、空气质量应符合NY5116的规定。适宜湘西、湘南栽培的中稻地区。
2 大田耕整
2.1 前作要求
5月15日前收获。
2.2 整地
前作收获后迅速灌水泡田,用耕整机或者用牛翻耕整地,翻耕深度15厘米以上。采用免耕栽培的,在前作收割后,每亩用除草剂百草枯250毫升对水15公斤细雾喷施田面,防除杂草,次日灌水泡田软化土壤。
3 育秧
3.1 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播种前将种子翻晒2天,先用强氯精溶液浸种12小时,再用清水洗干净种子,最后用清水浸种24小时。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浸种36小时。用旱育保姆拌种可不催芽。
3.2 播种期
湘西4月5~10日播种,湘南4月15~20日播种。
3.3 秧床准备
3.3.1 湿润育秧
每亩秧田在整田前施用500~750公斤腐熟的人畜粪加45%三元素复合肥40公斤作底肥,秧田采用水耕水整,要求肥泥充分拌匀,沉淀1天后开厢做床,厢宽130厘米,沟宽40厘米,沟深13厘米左右,围沟宽50厘米。
3.3.2 旱育秧
选用菜园地或冬前翻耕冻坯地作苗床,每亩苗床在整理前施用腐熟农家肥750~1000公斤加45%三元素复合肥25公斤。苗床宽130厘米,沟宽40厘米,沟深20厘米,低墒高埂厢面,略呈瓦背形,厢围沟通畅,排灌方便。
3.4 播种
每亩大田种子用量1.2~1.5公斤。湿润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5公斤,播种后用木耥或扫把泥浆踏谷。旱育秧每亩苗床播种15~17.5公斤,播种后用干细土盖种。
3.5 秧田管理
3.5.1 保温
采用薄膜覆盖保温育秧,当膜内温度达到35℃以上应及时通风降温;后期炼苗过程中骤遇寒潮,须及时覆膜保温;晴好天气白天敞两头防烧苗,晚上覆膜保温防寒。
3.5.2 管水
湿润育秧秧田做到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平沟水,暴雨灌满水,遇低温寒潮天气时日排夜灌。旱育秧看床土和秧苗变化情况浇水,床土不发白不浇水,床土发白或秧苗枯萎微卷早晚即浇水,保证排灌沟渠畅通、雨停沟无水,忌厢面渍水。
3.5.3 施肥
移栽前4~6天追4~5公斤/亩尿素作为送嫁肥。
3.5.4 病虫防治
稻瘟病用三环唑25%可湿性粉剂200克/亩、白叶枯病用25%叶枯灵50克/亩对水25~30公斤喷雾防治;稻秆潜蝇、稻蓟马、螟虫用Bt乳剂125毫升+17%杀虫双125毫升/亩喷雾防治。旱育秧注意防治立枯病,在一叶一心时每亩用25克敌克松或15%立枯灵对水25~30公斤喷雾。
4 大田移栽
4.1 移栽期
湘西薄膜覆盖湿润育秧适宜移栽期为5月中旬,油菜田控制在5月25日前移栽。旱育秧适宜移栽期为4月底至5月上旬。湘中南延迟5天左右。旱育秧秧龄严格控制在30天以下或叶龄5.5叶以下;湿润育秧冬闲田或蔬菜田控制在30~35 天或叶龄6~6.5叶,油莱田不超过40天或叶龄7.5叶以下。
4.2 插植规格
株行距l6×27厘米,每蔸插两粒谷秧苗,每亩插1.5万蔸。
5 施肥
5.1 基肥
整地前1~2天施用,宜在下午撒施。每亩施腐熟有机肥500~750公斤+45%的复合肥25公斤做底肥。
5.2 分蘖肥
移栽后5~7天每亩施用尿素6~8公斤。当水稻叶片无水珠时撒施。
5.3 穗肥
穗肥于晒田复水后至幼穗分化5期施用,每亩施用尿素5~7公斤+氯化钾5~6公斤。当水稻叶片无水珠时撒施。
5.4 粒肥
粒肥在水稻抽穗10%时,每亩用0.2%的磷酸二氢钾0.25克对水30~40公斤喷施。
6 灌溉
6.1 前期(移栽期到幼穗分化期)
秧苗移栽后寸水护秧,返青后浅水灌溉,当田间群体苗数达到每亩15~18万苗时,排水露田或晒田10~15天,控制无效分蘖。
6.2 中期(幼穗分化期到抽穗期)
晒田结束后浅水灌溉,至孕穗期前采用干湿交替间歇灌溉;从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灌溉。
6.3 后期(抽穗期到成熟期)
抽穗期间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间歇灌溉,收割前10天断水。
7 病虫害防治
7.1 农业防治
通过轮作和翻耕等耕作制度改变病虫害和病原菌越冬、越夏和休眠环境,消灭或减少病虫害和病原菌基数,降低或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
7.1.1 轮作
把长期水稻田有计划地改为旱粮作物,实现年度间大轮作。在年度内实施水稻—油菜、水稻—马铃薯轮作栽培模式。
7.1.2 统一品种和播栽期
在同一区域内,统一品种和播栽期,减少交叉传播以减轻病虫害发生。
7.2 生物防治
利用捕食害虫或寄生于害虫体内外的生物以抑制或控制害虫的发生发展。
7.2.1 稻田养鸭
在秧苗移栽返苗后,每亩稻田放养小鸭20~25只,可有效起到耘田、除草、消虫的作用。
7.2.2 保护利用天敌
利用田间有益动物蛙类、蜂类防治害虫,有条件的地方,放养赤眼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
7.2.3 使用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井岗霉素、Bt乳剂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7.3 物理防治
提倡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色光板等物理装置诱杀鳞翅目、同翅目害虫。一般在每20~3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采用人工捕捉、拔除病株和打涝菌源体减轻病虫危害。
7.4 化学防治
中稻地区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虫害主要有二化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应按照当地农业植保部门《病虫情报》推荐的防治技术要求,适时预防和防控病虫害(详见附件1)。提倡专业化统防统治。
8 收获
稻谷成熟度达90%时选择晴天用收割机或人工收获。避免堆垛时间过长烧堆,影响米质。稻谷应选用竹晒垫翻晒,提高稻谷的整米率。切忌在公路上特别是沥青路面上翻晒。
9 质量安全控制
9.1 稻田土壤、灌溉水、空气质量应符合NY5116的规定。
9.2 禁止使用国家禁用、限用的农药和除草剂。农药使用应符合GB4285的规定。
9.3 收获后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严重的地方晒谷。
10 生产档案
10.1 田间管理记载档案
科优21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农事操作,应逐项如实记载,内容按附件2表2.1执行。
10.2 物候期记载档案
对科优21全生育期的各个生育期应详细记载。内容按附件2表2.2执行。
10.3 生产资料档案
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应用,应作好记载。内容按附件2的表2.3执行。
11 术语定义
科优21:湖南科裕农种业有限公司用不育系湘菲A与恢复系T529组配而成。2007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湘审稻2007030。系湖南省农业厅第二批公布的超级稻品种。
12 引用和参考资料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496 -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NY/T5116-2002 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T5117-2002 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DB51 T 883-2009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
编写单位:湘西州农业局,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粮油作物处
编写人员:李大恒,戴魁根,王先顺,彭承界,潘太国
附件1
表1.1 中稻大田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稻瘟病 |
拔节期、破口期 |
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 |
每亩用20%三环唑25~30克,或者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30~35克,或者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单位)50克,对水30公斤,细雾喷施。 |
14天 |
稻纹枯病 |
拔节期、破口期、灌浆期 |
发病兜率15%以上 |
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20毫升,对水30公斤,细雾喷雾2~3次。 |
7天 |
稻曲病 |
破口期 |
预防 |
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20毫升,对水30公斤细雾喷雾,或者选用爱苗或己唑醇,预防稻曲病。 |
7天 |
二螟虫 |
拔节期、破口期 |
枯鞘、枯心率5%以上 |
每亩用18%杀虫双40~45克,或每亩用15%阿维菌素60~70克,或20%氯虫苯甲酰胺,或40%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10~12克,对水30公斤,细雾喷雾防治。 |
14天 |
稻飞虱 |
拔节期、破口期、灌浆期 |
当百丛虫量达1200头以上 |
每亩用噻嗪铜(扑虱灵)7~10克,或者用吡虫啉1.5~2.0克,或吡蚜酮15~20克,对水30公斤,对稻株中下部喷雾防治。 |
14天 |
稻纵卷叶螟 |
拔节期、破口期 |
百丛幼虫50头以上 |
每亩用1.8%阿维菌素16~28克,或者每亩用40%毒死蜱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稻株中上部防治。 |
15天 |
表1.2 水稻安全生产常用的农药品种及间隔期
农药名称 |
最多使用次数 |
安全间隔期/天 |
备注 |
敌百虫 |
3 |
7 |
|
噻嗪酮 |
2 |
14 |
|
杀虫双 |
3 |
15 |
|
杀虫单 |
3 |
15 |
|
三唑磷 |
2 |
30 |
|
吡虫啉 |
2 |
20 |
|
毒死蜱 |
2 |
15 |
|
仲丁威 |
4 |
21 |
|
苏云金杆菌 |
|
|
|
多菌灵 |
3 |
30 |
|
三环唑 |
2 |
35 |
|
3 |
21 |
| |
稻瘟灵 |
3 |
21 |
|
恶霉灵 |
3 |
|
秧田播种前至苗期浇施 |
甲基硫菌灵 |
3 |
30 |
|
井岗霉素 |
|
|
|
三唑酮 |
1 |
20 |
|
叶枯唑 |
|
2 |
|
噻菌酮 |
2 |
20 |
|
抗菌剂402 |
1 |
|
种子处理 |
咪鲜胺 |
1 |
|
种子处理 |
禾草丹 |
1 |
|
秧田一次,移栽后7~14天施一次 |
丁草胺 |
1 |
|
移栽前2~3天或移栽后4~6天施 |
禾草特 |
2 |
|
秧田和移栽后7~14天各施一次,施后保水7天 |
丁·苄 |
1 |
|
移栽后5~7天次,施后保水7天 |
恶草酮 |
1 |
|
移栽前或移栽后2~3天施 |
灭草松 |
1 |
|
移栽后杂草2~5叶期对水50公斤,田间排水后喷施 |
哌草丹 |
1 |
|
播种后4~10天或拌细沙10公斤撒施 |
丙草胺 |
1 |
|
栽插或秧田播后1~4天喷雾 |
二氯喹啉酸 |
1 |
|
移栽后5~20天喷施 |
苄嘧磺隆 |
2 |
|
播种后至二叶期,移栽后7~9天 |
草甘磷 |
|
|
移栽前2~10天喷雾 |
附件2
表2.1 科优21生产过程中的农事记载表
类别 |
项目 |
日期 |
主要内容 |
田间管理 |
耕整秧田 |
|
|
播种 |
|
| |
其它 |
|
| |
耕整大田 |
|
| |
移栽 |
|
| |
收割 |
|
| |
施肥 |
次数 |
日期 |
肥料种类及数量 |
|
|
| |
|
|
| |
|
|
| |
病虫草害防治 |
次数 |
日期 |
农药种类及用量 |
|
|
| |
|
|
| |
|
|
| |
|
|
| |
灌溉 |
次数 |
日期 |
方式及灌溉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它 |
|
|
|
|
|
| |
|
|
|
表2.2 科优21生育期记载表
生育期 |
日期(月-日) |
备注 |
播种期 |
|
|
移栽期 |
|
|
返青期 |
|
|
最高分蘖期 |
|
|
抽穗期 |
|
|
齐穗期 |
|
|
收获期 |
|
|
表2.3 科优21生产成本与收益记载表
调查内容 |
数量 |
单价 |
合计 | ||
生产情况(按面积、单产和总产) |
|
|
| ||
投入成本 |
土地 |
流转地 |
|
|
|
承包地 |
|
|
| ||
自留地 |
|
|
| ||
种子 |
|
|
|
| |
肥料 |
碳氨 |
|
|
| |
尿素 |
|
|
| ||
复合肥 |
|
|
| ||
磷肥 |
|
|
| ||
钾肥 |
|
|
| ||
专用肥 |
|
|
| ||
农家肥 |
|
|
| ||
农药 |
除草剂 |
|
|
| |
秧田(浸种剂)用药 |
|
|
| ||
大田用药 |
|
|
| ||
耕整 |
农机 |
|
|
| |
畜力 |
|
|
| ||
移栽 |
人工 |
|
|
| |
|
收获 |
机收 |
|
|
|
人工 |
|
|
| ||
排灌 |
水费 |
|
|
| |
电费 |
|
|
| ||
其他 |
雇工 |
|
|
| |
家庭用工 |
|
|
| ||
其他 |
|
|
|
| |
产出情况 |
主产品(稻谷) |
|
|
| |
副产品(秸秆)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
HNZ063-2014
农产品质检机构标准物质管理规范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Reference Material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Testing Organization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6日
农产品质检机构标准物质管理规范
为规范湖南省各级农产品质检机构标准物质管理制定本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农产品质检机构用于检测工作的标准物质的管理,包括农(兽)药标准物质(溶液),重金属标准物质(溶液),土壤、生物成分标准物质(溶液)。
2 机构职责与人员分工
2.1 农产品质检机构要根据本规范要求建立适合本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程序文件,防止标准物质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污染或损坏,确保标准物质的完整性,根据程序规定和日程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证标准物质的准确可靠。
2.2 农产品质检机构需设立业务办公室、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标准物质管理员、检测人员,明确各岗位对标准物质管理中的职责,履行到位。
2.3 质量负责人,负责审查各项计划及申购报告。
2.4 技术负责人负责标准物质的采购审批。
2.5 标准物质管理员负责标准物质的验收、保管、唯一性标识、发放、期间核查计划的制定等。
2.6 业务办公室负责标准物质采购。
2.7 检测人员负责标准物质的配制、标定,办理使用手续,并做好期间核查工作。
3 标准物质的采购与验收
3.1 标准物质的购买要根据实验室检测技术的需要由检测人员提出购置申请,由业务办公室整理上报质检机构负责人审批。
3.2 标准物质的购买必需选用有证标准物质。
3.3 应该收集有关标准物质生产和经销单位的资料,进行供应商的评价,评价包括:经营许可证、信誉、服务质量的评价,制订出标准物质供应商名录,经批准后予以购买。
3.4 标准物质管理员负责购买到货的标准物质的验收,验收项目包括: 数量、标准值、品种、编号、包装、标识、有效证书、有效期,如装于安瓿瓶内的溶液,还可观察有无沉淀、变色、分层等异常现象。
3.5 至少进行下列三种标准物质检测结果评价中的一种:
3.5.1 新购与在用标准物质的比对,若误差在有效范围之内,则新购标准物质可以被批准投入使用。
3.5.2 直接按照证书给出的标准值与不确定度进行评价,该法仅限于单次测定或重复测定次数很少时的评价。
3.5.3 按照En公式进行评价,若对标准样品进行了多次重复检测时,可以先计算出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和不确定度,然后与证书上提供的标准值和不确定度进行比较,以此来判定是否合格。
3.6 验收过程必须要有书面记录。
4 标准物质的保存
4.1 标准物质管理员负责标准物质的保存和发放。
4.2 应在干燥、清洁的专用房间存放标准物质,房间环境要求避光、阴凉、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20-25 ºC 、相对温度45-65%左右,严防污染,并予以明确标识,由标准物质管理员负责保管。
4.3 应建立标准物质台帐,编制一览表,登记内容包括: 名称、规格、标准值、编号、不确定度、证书号(或标准号)、生产单位、有效期、数量及领用人等(参见附表一)。
4.4 在条件允许下,实验室可根据4.2要求建立标准物质电子档案或者使用仓库管理软件进行标准物质仓储管理。
4.5 标准物质应根据证书或说明书上的存放条件和要求以及其自身特性,放入冰箱、冰柜或橱柜,进行分类保存,标准物质一旦超过有效期必须立即清理,并予以适当标识,不得继续使用。
5 标准物质领用和使用
5.1 实验室检测人员根据业务办公室下达的检测任务,提出标准物质使用申请,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领用和使用标准物质,领用、使用和归还都要求严格填写书面记录(参见附表二)。
5.2 标准物质使用原则包括:
5.2.1 标准物质的基质组成应与被测样品的基质相同或近似。
5.2.2 标准物质的浓度水平应与被测样品浓度相近。
5.2.3 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应比被测样品预期的准确度高。
5.2.4 超过有效期或经过验证性质已发生变化的标准物质应不得使用。
5.3 标准物质的用途应仅限于下列内容,不得挪作他用:
5.3.1 作为已知物质用于评价测定方法。
5.3.2 用于实验室质量控制,可与样品同时测定。
5.3.3 在特定情况下作为工作标准使用或用于仲裁的依据。
5.4 标准溶液与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4.1 应按照GB/T5009.1和GB/T601-2002标准中有关测定方法和条款要求进行配制与标定。
5.4.2 对于购买的有标准值的标准溶液,使用人员按检测要求进行稀释,储存在标准溶液储备瓶中密封,并按试剂或者药品的性质,储存在冰箱或者冰柜中,标准溶液储备瓶上要标明名称,质量浓度,有效期,稀释用介质,配制日期和配制人(参见附表三),使用时,应先将储存液恢复至室温后,再配制标准储备(工作)溶液。
5.5 所得标准储备(工作)溶液有效期参考GB/T27404-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中有关规定。
6 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
6.1 标准物质管理员制定本机构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计划,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由检测人员实施。质量负责人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频次,方式,核查报告等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标准物质,以规避检测风险,保证检测质量。
6.2 期间核查内容应该包括对标准物质有效期、保存情况、使用情况、有效含量等方面的检查和测试。
6.3 各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物质有效含量选择下列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期间核查:
6.3.1 比对方法,新购置的标准物质与正在使用的标准物质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在误差范围之内,以此来对标准物质进行控制,也可以与其它实验室进行比对。
6.3.2 送标准物质制作单位鉴定,在必要情况下,实验室可将标准物质送至制作单位鉴定。
6.3.3 测试样品,测试近期参加能力验证结果满意的样品,检测有足够稳定度的不确定度与被核查对象相接近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样品。
6.3.4 化学分析标准物质可采用质控图、正态分布曲线对其进行期间核查,这一方法核查,收集20个以上的检测数据,按质控图理论、正态分布理论绘制曲线,以及判定原则识别标准物质是否有效及使用风险水平。
7 标准物质的处理
7.1 使用标准物质后, 应按证书规定的方法与要求保存、处理, 不得随意处置, 以免造成该标准物质的变质、量值变化、污染和损坏, 确保其完整性。
7.2 经期间核查或者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的标准物质,包括超过有效期、有效期内受到了污染、变质或泄漏, 都应将其认定为失效。
7.3 失效的标准物质必须隔离存放,加贴醒目标识予以区别。一次性的标准物质应尽快进入废弃处理程序,可重复使用的标准物质应采取措施尽快恢复其原本状态,若不能恢复,也应废弃处理。
7.4 废弃处理程序因标准物质的种类性质而异。对于一次性使用的消耗性标准物质, 可以直接按照化学试剂的废弃处理方法进行, 有毒有害的标准物质应采取适当措施妥善处理。
8 标准物质归档管理
标准物质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申请、批复、书面记录、表格档案必须严格如实填写,每年由业务办公室归档保存,确保溯源。
9 技术术语
SI 国际单位制
En公式 =(
-
)/
,其中
为测量值,
为标准物质证书标值,
为不确定度,
<1时,结果满意。
10 引用和参考资料
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CNAS/CL01: 2006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GB/T 27404-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
GB/T 5009.1-2003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 总则
GB/T 601-2002 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管理办法》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技术规范》
编写单位:长沙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编写人员:吴景、易泽夫、刘宇、杨博文、贾来
附表一
湖南省农产品质检机构标准物质管理一览表
编号 |
名称 |
规格 |
标准值 |
不确定度 |
证书号 |
生产单位 |
有效 |
数量 |
验收人 |
领用人 |
期间核查 | ||||
日期 |
实施人 |
有效期 |
保存与 |
有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二
湖南省农产品质检机构标准物质储备液(工作液)配制记录单
标准物质名称 |
|
配制体积 |
|
配制浓度 |
|
证书编号 |
|
生产商 |
|
标准值及不确定度 |
|
使用溶剂 |
|
配制地点 |
|
温、湿度 |
|
电子天平 |
|
其他剂量器具 |
| ||
配制日期 |
年 月 日 |
有效期 |
年 月 日 | ||
配制类型 |
配制过程 | ||||
储备液配制 |
称(吸)取 g(mL)标准物质, 放入 mL小烧杯中加入 适量溶解,再用 定容至 mL,摇匀,配制浓度为 的储备液。 | ||||
工作液配制 |
①浓度 :取 mL 浓度为 的溶液至 mL容量瓶,用 溶剂定容,摇匀; | ||||
备注 |
|
配置人: 审核人:
附表三
湖南省农产品质检机构标准物质储备液(工作液)标签
名称 |
|
质量浓度 |
| |
介 质 |
| |||
有效期 |
|
配制日期 |
| |
配制人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
HNZ064-2014
湖南甘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ropagating
of Sweet Potato Seedlings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6日
湖南甘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
为了规范湖南甘薯种苗繁育技术,制定本规程。
1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进行繁育。目前适宜我省种植的品种有:湘薯20号、徐薯22、商薯19、湘薯19号、浙紫1号等。
2 种薯准备
2.1 种薯质量符合表1规定(见表1)。
2.2 种薯来源
种薯来源为原种或良种。
2.3 种薯处理
种薯播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处理方法有温汤浸种和药剂浸种。温汤浸种:将经过精选的种薯装入箩筐,置入58~60度温水中,上下轻缓运动几次,使薯块受热均匀,2~3分钟后水温降至51~54度,保持10分钟左右,然后将箩筐提出降温;药剂浸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25%多菌灵200倍液浸种10分钟左右。
3 露地盖膜育苗
3.1 苗床选择
苗床应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高,排水良好,靠近水源,管理方便前作非甘薯的地块。选土质肥沃,至少两年内没种过甘薯的地方,用前可用2%敌克松溶液喷雾进行苗床消毒,或用敌克松原粉2公斤,结合整地进行土壤消毒。
3.2 种薯用量
春薯用种量为3公斤/平方米左右,夏薯用种量为2公斤/平方米左右。相同用量的小薯出苗量要高于大中薯。
3.3 播种时间
露地育苗3月上、中旬,土温稳定达到15度以上即可播种。
3.4 播种方法
按1.6米宽分厢,厢面宽1.3米,厢土高0.25米,厢面上以0.6米间距开横排种沟,每亩条施复合肥50公斤作底肥,排种2~3公斤/平方米, 薯块排种时大小分开,采用斜排法,种薯上部应处于同一平面上,保持上齐下不齐。甘薯排种时要分清薯块的头尾,不能倒排。
种薯排完后,撒一层火土灰再盖床土,浇水后盖上塑料薄膜。床土要经过深翻,施足底肥,整细整平。苗床四周要修好水沟,以利排灌。
3.5 苗床管理
出苗前保持地膜覆盖紧密,苗床相对湿度70~80%。出苗时要破膜放苗。齐苗后揭膜进行中耕松土,每亩雨前撒施或兑水浇施尿素15kg催苗,保持床土湿润。
3.6 剪苗
薯苗长到20~30厘米时即可剪苗。剪苗离开床土3厘米以上的地方,5~6节,6~8寸长,剪苗后每亩雨前撒施或15公斤尿素兑水750~1000公斤浇施催苗。
3.7 运输
商品薯苗采摘后可将薯苗以100株为单位,根部用保鲜膜包裹,装入塑料框。
4 大棚温室育苗
4.1 苗床选择
同3.1。
4.2 大棚温室制作
简易大棚要求长20米,宽5米,高2.6~3米,拱间距1~1.2米。纵向各拱架间用拉杆连接固定形成整体,拱架上覆盖薄膜。
温室育苗采用简易塑料大棚和电热温床结合进行。电热温床苗床宽1.6米(包沟)作畦,在床底铺10厘米的营养土,整平踩实。然后在床土上布电热线,先在苗床两头以间距5厘米左右固定一些小木桩,把电线拉直固定在木桩上,线间距平均不超过9厘米,电源放在床外管理方便的地方,一般每平方米100瓦。电热线布好后,均匀覆上5厘米厚的床土,整平后待用。
4.3 种薯用量
同3.2。
4.4 播种时间
2月中旬即可播种。
4.5 播种方法
同3.4
4.6 苗床管理
出苗前保持苗床温度30~35度,苗床相对温度70~80%。
齐苗后床温控制在25~28度,超过35度时中午揭膜换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在幼苗全部出齐,新叶开始展开以后,选晴暖天气(避开低温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3时适当打开或支起苗床两头的薄膜通风。待薯苗高度达15厘米左右时,可在白天揭膜炼苗,夜晚盖膜保温。发现有病毒苗要立即拔除。
4.7 剪苗
剪苗前3~4天,采取白天晾晒,晚上盖的办法,达到通风、透光炼苗的目的。薯苗长到20~30厘米时,揭开薄膜,停止浇水,炼苗3天后即可剪苗,剪苗离开床土3厘米以上的地方,5~6节,6~8寸长,剪苗后每亩雨前撒施或15公斤尿素兑水750~1000公斤浇施催苗。
4.8 运输
同3.7。
5 病虫草害防治
甘薯苗期主要病害有黑斑病、蔓割病等。主要虫害有茎线虫病、粉虱、蚜虫等。药剂防治严格执行国家法规条令,选用低残留农药,防止药害,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同时防止抗药性产生,避免交替使用、混用(见表2)。
6 苗床清理
播种后将烂种薯及时清理,保持苗床整洁。
7 档案记载
7.1 田间档案
对品种来源、品种名称、主要物候期、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情况、病虫防治和薯苗去向作好简明记载。(见表3、4)
7.2 销售档案
内容包括销售时间、种苗名称、数量等,商品苗要出具出库单。
8 引用和参考资料
GB 7413-2009 甘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NY/T 1200-2006 甘薯脱毒种薯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DB43/T 609-2011 叶菜用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编写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编写人员:张超凡、黄艳岚、周虹、张亚
附录1
表1 种薯质量标准
项目 |
允许率 | |
原种 |
良种 | |
纯度 |
>99.5 |
>98.0 |
薯块整齐度 |
≥85.0 |
≥85.0 |
有缺陷薯 |
≤3.0 |
≤5.0 |
杂质 |
<2.0 |
<2.0 |
软腐病 |
0 |
<1.0 |
茎线虫病 |
0 |
≤1.0 |
根结线虫病 |
0 |
0 |
甘薯蚁象 |
0 |
0 |
根腐病 |
0 |
0 |
黑斑病 |
≤1.0 |
≤2.0 |
表2 主要病虫草害药剂防治
病虫害 |
发生时期 |
防 治 方 法 |
最多使用次数 |
黑斑病 |
苗期 储藏期 |
50%甲基硫菌美可湿性粉剂2-3min |
1 |
50%多菌灵2500-3000倍液2-3min | |||
蔓割病 |
苗期 |
50%甲基硫菌美可湿性粉剂5-10min |
1 |
50%多菌灵1000倍液5-10min | |||
茎线虫病 |
苗期 |
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浸10min |
1 |
粉虱 |
苗期 |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 |
2 |
2.5%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喷雾 |
2 | ||
蚜虫 |
苗期 |
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喷雾 |
2 |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 |
2 | ||
杂草 |
苗期 |
90%乙草胺乳油 200ml/亩喷雾 |
2 |
表3 物侯期记载
品种名称 |
来源 |
播种期 |
出苗期 |
萌芽性 |
中耕/除草 |
病虫害 |
记载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4 投入品使用情况记载
品种 |
防病虫或促苗 |
品名 |
剂型 |
施用日期 |
生产厂家 |
施用方法 |
效果 |
记载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计量单位化肥用公斤,农药用克或毫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
HNZ065-2014
油菜丰油730栽培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lanting
of Hybrid Canola FengYou730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6日
油菜丰油730栽培技术规程
为了规范油菜丰油730栽培技术,制定本规程。
1 大田准备
1.1 整地
水田在水稻勾头散籽时及时排水,稻谷收获后翻耕晒垡,犁翻耙碎,翻耕深度在20厘米左右,免耕田湿度控制在田不陷脚、厢面有细裂纹后开沟。旱地在前作收获后,将土地耙平耙细后开沟,棉田可直接利用原有厢沟。开沟作厢时,厢宽150~200厘米,厢沟宽、深各25厘米,围沟和腰沟宽、深各30厘米,要求做到沟沟相通,确保田无渍水。
1.2 施基肥
在播种前,应根据当地农艺要求及土壤肥力,合理计算肥料的施用量。一般每亩用45%的复合肥30~40公斤、硼肥1公斤,点(或条)施于移栽穴(沟)中或直接撒施于土面。
2 栽植方式
2.1 直播
2.1.1 播种期
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三熟制适宜播期在10月25日以前。
2.1.2 播种和出苗
可采用撒播、条播和穴播三种方式。撒播时直接将种子撒播在厢面上,可采用人工方式或喷粉器喷播。条播时开播种沟,沟深3厘米,沟行距30~40厘米,按播种沟均匀条播。穴播时挖35厘米×25厘米播种穴,按窝点播,也可不挖穴,直接按窝行距点播。
穴播和条播每亩播种量为0.2~0.25公斤,机械精量播种每亩播种量为0.2~0.3公斤,撒播每亩播种量为0.3公斤。将种子播在厢面或条播沟或穴内,并用湿润灰粪或碎土均匀盖种。播种后沟灌“跑马水”,待水灌至厢沟三分之二处时停止进水,等厢面湿润后将余水排干,也可采用喷灌或赶在下雨前播种,保证种子可足量吸水,顺利出苗。
出苗后间去丛生苗, 3~4片真叶时间去密生苗,间苗时注意除去弱苗、杂苗。4~5片真叶时定苗,定苗时注意补齐缺苗。一般中高肥力的田块每亩留苗1.5~2.0万株。低肥田块或三熟制每亩密度2.0~3.0万株。播期早时,留苗密度可稍低,反之宜高。
2.2 移栽
2.2.1 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疏松透气且2年以上未种过其它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块作苗床,苗床与大田种植面积比为1:5~7。苗床地先进行翻耙,耕深10~15厘米,清除残根杂草,开沟作厢,厢宽120~150 厘米,沟宽20~25厘米,沟深15~20厘米,做到厢沟、腰沟、围沟相通,厢面平整。苗床施足底肥,每亩用量为45%的复合肥20公斤、硼砂0.5公斤。
2.2.2 播种
两熟制栽培播期在9月中下旬,三熟制栽培9月底~10月初,每亩苗床播种量为0.4~0.5公斤。播种前沟灌或浇水使土壤充分湿润,然后采用精量播种技术,分厢定量播种,确保撒播均匀。播种后以盖籽灰盖种,灰厚以种子不外露为宜,上盖一层薄薄的稻草或遮阳网,在子叶露出时及时撤除。
2.2.3 苗床管理
天气干旱时于傍晚浇施稀薄粪水,保持土表湿润至出苗,遇多雨天气及时清沟排渍。齐苗后及时间苗,使苗床稀疏一致,间苗需进行2~3次。待幼苗长至3片真叶时定苗,每平方米留苗90~100株。间定苗时注意匀密补疏、去弱留壮、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同时拔除杂草。定苗后追施1次尿素,施用量为5公斤/亩,遇干旱时兑水1000~1500公斤浇施。定苗后每亩苗床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7公斤,于晴天露水干后均匀喷施,注意避免漏喷及重复喷施。苗床期干旱少雨应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等虫害,雨水较多则应注意霜霉病、猝倒病等病害防治,移栽前1~2天全面治虫一次,带药移栽,具体防治措施见3.5。
2.2.4 移栽
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适宜苗龄为30~35天,真叶5~7片,应及时移栽。起苗时,干燥的苗床起苗前必须浇透水湿润苗床,多带护根泥,少伤根叶,起苗时注意取大留小,除杂去劣。一般中高肥力田移栽密度为0.6~1.0万株/亩,低肥田块为1.0~1.5万株/亩。移栽期较早,密度可稍低,反之密度宜大。移栽时注意大小苗分开种植,移栽后及时补苗。
3 田间管理
3.1 除草
油菜田除草应注重播前及播后各时期的操作环节,合理轮作,播(移栽)前杀灭前期老草,这是油菜田除草的基础。
如需使用药剂除草,直播油菜可在播种后1~2天内,移栽油菜移栽前3天内,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60~12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苗期仍有较多杂草时,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油菜3~4叶期(或杂草2~3叶期)可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20~30毫升兑水35~40公斤喷雾进行防治;以阔叶类杂草为主的田块,在直播油菜5~6叶期,移栽油菜成活后用药,用10%高特克乳油130~150毫升,兑水35~40公斤喷雾进行防治。
3.2 追肥
3.2.1 苗肥
施用时间为油菜移栽后7~10天返青时,直播油菜定苗后,每亩用尿素2.5~3公斤。
3.2.2 腊肥
施用时间为12月下旬至元月上旬。每亩可撒施45%的复合肥10~15公斤。
3.2.3 硼肥
基肥未施硼肥或严重缺硼田块,在蕾苔期用浓度0.1%~0.2%硼砂水溶液50~100公斤叶面喷施。
3.3 抗旱与排渍
久晴无雨,油菜植株下部发红,全株暗绿无光泽时应及时抗旱。多雨天气及时清沟排渍,使流水通畅,田间无渍水。
3.4 遇冻后处理
如发生严重冻害,叶片、蕾苔受冻萎焉,选晴天清除冻叶、冻苔后,每亩补施5公斤左右的尿素。
3.5 病虫防治
3.5.1 虫害防治
油菜虫害主要有菜青虫、蚜虫和猿叶甲等。蚜虫除危害油菜外,还可传播病毒病,也是预防病毒病传播的主要措施。
生产中首先要通过农业防治,降低虫源基数,及早清除田间的杂草及油菜的枯、病、老叶,集中深埋或焚烧,以消灭越冬虫源;通过中耕以达到提温、保墒、除草、消灭虫源的目的。此外还可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菜蛾成虫。
如有必要进行化学防治时,应根据“病虫情报”选用对口药剂,及时安全用药,防治方法见表1。
3.5.2 病害防治
油菜病害主要有菌核病、病毒病和霜霉病等。菌核病是危害油菜的主要病害,宜以花期预防为主要措施,初花时摘除黄、老、病叶,盛花期清除中、下部的黄、老、病叶,盛花期辅以药剂进行防治,此外还需防治猝倒病、病毒病和霜霉病等,防治方法见表1。
表1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病虫 |
发生 |
防 治 方 法 |
最多使用次 数 |
安全间隔期/天 |
菌核病 |
盛花期和 |
①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
1 |
20 |
②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 |
1 |
14 | ||
猝倒病 |
幼苗期 |
① 50%多菌灵按每亩8~10克兑土20倍混匀撒施于苗床进行苗床处理。 |
1 |
20 |
② 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 |
1 |
2~3 | ||
霜霉病 |
全生育期 |
① 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
1 |
2~3 |
② 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 |
1 |
7 | ||
蚜 虫 |
全生育期 |
① 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 |
2 |
10 |
②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 |
2 |
7 | ||
菜青虫 |
苗期和薹期 |
① 2.5%功夫乳剂2000倍液喷雾。 |
2 |
7 |
③ 2.5%敌杀死乳剂700倍液喷雾。 |
2 |
2 | ||
猿叶虫 |
苗期 |
① 成虫: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
1 |
10 |
② 幼虫:在卵孵化盛期用5%氟虫腈悬浮剂2000倍液,或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
1 |
7 |
4 质量安全控制
4.1 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
4.1.1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846—2006的要求。
4.1.2 农药使用
使用药剂防治时,应按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限使用的农药,收获时必须达到农药安全间隔期,农药瓶(袋)等废弃物应实行无害化集中处理。
4.1.3 施用肥料
施用肥料应符合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有关规定。
5 收获
当全田70%角果变黄,且主花序中部荚果内籽粒开始变色时收割,后熟5天左右至角果干枯即可脱粒。机械一次性收割在95%以上的角果变黄,且籽粒转为褐色时进行。
6 田间档案记载
6.1 投入品生产质量安全跟踪档案见表2
表2 投入品生产质量安全跟踪档案
田块序号 |
面积 |
使用日期 |
品名 |
剂型 |
生产厂家 |
施用方法 |
效果 |
记载人 |
1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注1:投入后及时记载。 注2:计量单位化肥用公斤,农药用克或毫升。 |
6.2 生产操作记载档案见表3
表3 生产操作档案
田块序号 |
面积 |
操作日期 |
操作内容与方法 |
完成情况与效果 |
记载人 |
1 |
|
|
|
|
|
2 |
|
|
|
|
|
…… |
|
|
|
|
|
6.3 物候期记载档案见表4
表4 物侯期记载档案
田块序号 |
面积 |
播种期 |
出苗期 |
现蕾期 |
抽薹期 |
初花期 |
盛花期 |
终花期 |
成熟期 |
记载人 |
1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术语和定义
下面术语和定义运用于本标准
7.1 丰油730
为20A×325恢杂交选配的F1代杂交种,200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证书编号:湘审油2008001),2011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证书编号:赣审油2011004)。
7.2 三熟制
专指早稻+晚稻+油菜,一年三收的耕作制度。
8 引用和参考资料
NY/T414—2000 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种子
NY/T846—2006 油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NY/T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DB43/T335—2007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
《油菜栽培实用技术》2011年中南大学出版社。
《双低油菜免耕节本增效栽培技术》200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油菜科学施肥技术》2010年金盾出版社。
《油菜技术100问》200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等。
编写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编写人员:惠荣奎、李莓、范连益、曲亮、王同华、陈卫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
HNZ066-2014
园丰脐橙种质特性
Germplasm Characteristics of Yuanfeng Navel Orange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6日
园丰脐橙种质特性
为了规范园丰脐橙品种的特征特性,特制订本标准。
1 品种定义
园丰脐橙是指湖南省园艺研究所于1993年11月在资兴市坪石乡脐橙园第六区(F区)华盛顿脐橙园中通过芽变选种选育出的优良株系,原名“F-1脐橙”,历经十多年的品比观察研究,于2011年1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园丰脐橙”,该品种于2011年4月通过品种登记,登记号为XPD029-2011。
2 植物学形态特征
指园丰脐橙品种固有的形态、生态、生理特性及遗传性状等特征。
2.1 树形特征
园丰脐橙树冠呈自然圆头形或扁圆形,树势较强,树姿较开张。正常管理条件下,嫁接树成年期树冠冠高2.0~2.5米,冠幅2.5~3.2米。
2.2 枝叶特征
园丰脐橙发枝力强,每年可抽发3~4次梢,以春、夏、秋三次梢为主。春梢发生数量最多,整齐,枝梢表面较光滑,横断面近圆形,基部粗0.3~0.5厘米,长度10~15厘米,节间较短;夏梢发生数量少,但生长量大,枝梢基部粗0.4~0.6厘米,长度大于25厘米;秋梢数量和长度介于春梢与夏梢之间,夏梢和秋梢中部横断面多呈三菱形,具有少量短剌。各次枝梢占总梢量的比例因不同树龄而异,春梢占总梢比例为69.7%~80.2%,随树龄增大而增加,秋梢和夏梢所占比例随树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园丰脐橙春、夏、秋梢均可成为结果母枝,但以春、秋梢结果母枝为主,一年生春梢形成结果母枝的能力最强。成熟叶片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缘浅锯齿状(见图2)。
2.3 花器特征
园丰脐橙花开放前花器为长圆筒型,花瓣白色,披针形,花瓣多数为五瓣,偶有四瓣和六瓣花;花萼五裂,三角形或桃形;雄蕊20~30枚,花丝分离;雌蕊比雄蕊长,花柱直立,柱头冒状;完全开放时,花径大小7~8厘米(见图2)。
2.4 果实特征
园丰脐橙成熟果实近圆形,果型较大,果形较整齐。横径6.88~8.65厘米,纵径7.45~8.89厘米,果形指数0.99~1.06,平均单果重248~284.6克左右;成熟果实色泽橙红或深橙红,果皮较光滑,皮厚0.45~0.68 厘米,多数为闭脐;瓤瓣肾形,9~13瓣;果实中心柱小,半充实(见图3)。
2.5 果实品质特征
园丰脐橙色泽美观,果汁多,果肉脆嫩化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11.8~13.8%,总糖9.66~11.05%,可滴定酸0.74~1.08%,Vc含量49.56~63.36毫克/100毫升果汁,固酸比13.43~17.97,可食率69.62~73.35%,风味甜酸适度,品质上等。
3 分子遗传特征及鉴定
3.1 遗传稳定性
园丰脐橙经在郴州资兴市、邵阳武冈市和长沙市多点多年区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其遗传性状稳定。
3.2 遗传分子鉴定
采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园丰脐橙和园丰脐橙母本华盛顿脐橙及相关脐橙品种进行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利用SRAP引物对Me8-Em1对检测脐橙品种DNA进行PCR扩增时,检测出园丰脐橙品种具有1300bp唯一特征带(见图1)。该特征标记可以作为鉴别区分园丰脐橙与其他脐橙品种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图1 园丰脐橙SRAP分子标记图谱
注:图片中数字标注为:1-资兴华脐;2-石门华脐;3-园丰脐橙;4-弗罗斯特;5-纽荷尔;6-冰糖橙。
4 生物学特性
4.1 物候期
园丰脐橙春梢于3月上中旬萌芽生长,夏梢生长始期5月底至6月初,秋梢生长期7月底至8月上旬。现蕾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初花期4月下旬,盛花期在4月底至5月初,谢花期5月上旬。第一次生理落果期5月上中旬,第二次生理落果期6月初至6月下旬。10月中旬果实开始转色,12月上中旬成熟,从幼果着生到果实成熟采收,果实生育期210天左右。
4.2 生态适应性
园丰脐橙适应性强,特别对湖南高温多湿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表现生长势较强,结果性能好,自然座果率高,早结、丰产稳产,在湖南海拔500米以下的丘冈山坡或平地均可栽培,适合我省脐橙产区和周边省区种植。在湘北、湘西等地宜选择有良好小气候的局部地区种植。
4.3 嫁接适应性
园丰脐橙可用枳作砧木,亦可采用温州蜜柑、椪柑、南丰蜜橘和橙类作中间砧进行高接换种,表现嫁接亲和性好,优质、丰产稳产。以柚类作中间砧木时,表现结果性能降低。
4.4 结果性能
园丰脐橙以春、秋梢为主要结果母枝,短果枝和有叶花枝结果为主,具有树冠内堂和下部结果、外围长梢的特性,结果性能好,自然座果率高,早结、丰产、稳产。
4.5 贮藏特性
园丰脐橙果实耐贮性强,常温通风贮藏条件下可贮藏至次年4月中下旬。
4.6 抗逆性
园丰脐橙抗旱性与抗寒性略强于华脐和纽荷尔脐橙,抗病虫能力与其他脐橙品种相当。裂果、日灼和脐黄果发生率低。
5 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5.1 园地选择与建园
参照DB43/T287-2006规定执行。
5.2 栽植密度
园丰脐橙喜光,树性开张,要求合理稀植。平地橘园栽植密度可采用3米×4.5米(亩植50株),丘岗山地橘园栽植密度采用3米×4米(亩植50株)。
5.3 整形修剪
园丰脐橙生长势较强,树形较开张,幼树定干高度以40厘米为宜。幼年期应以迅速扩大树冠为主,修剪量宜轻,应顺其自然生长,适当调整,随树造型,培养成为自然开心形或自然圆头形。另外,园丰脐橙内堂和下部结果能力强,结果后树冠下部的枝条容易触地,故在整形时定干高度和第一主枝的高应适当留高一些。定植后的头三年,应摘除花蕾,控制结果,以促进树冠的迅速扩大。进入结果期后,可采用疏枝、短截、缩剪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修剪,下垂裙枝要逐年回缩,抬高角度。盛果期树应注意结果母枝的轮换更新,修剪以疏剪为主,重在调整树冠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5.4 肥水管理
园丰脐橙结果性能好,丰产,挂果期较长,对肥水的要求高,应根据树龄、树势和生长季节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对于定植1~3年生的幼年树,重点是促梢长树,扩大树冠,施肥以促梢肥为主,每次抽梢前施一次速效氮肥促梢,枝梢自剪时施一次三元复合肥壮梢。结果树重点施好壮果肥和采果肥。壮果肥在7月中下旬施用,其作用是增大果实,提高品质,促发早秋梢;采果肥在采收前后施,主要作用是增加树体贮藏养分,提高花芽分化质量,增强树体抗寒越冬能力。春季则要视不同树势适当追施速效肥以促发春梢,并弥补开花所造成的氮素营养损耗,以利于生长和稳果。夏梢抽发期,应控制肥水,减少夏梢抽发,防止落果。施肥量要视树龄、树势和结果量而定。春季多雨时注意清沟排水,夏秋干旱期应及时灌水或树盘覆盖防旱, 冬季要防止冬旱。
5.5 花果管理
园丰脐橙自然座果率较高,在果实膨大生长期,应根据树势和载果量,及时疏除不正常的小果、畸形果、病虫果和粗皮大果,提高果实商品性能。盛产期树留果量以120~150个果/株为宜。
编写单位: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
编写人员:李先信、杨玉、罗赛男、易春、黄佳、孔佑涵、张文、黄振国
图2 园丰脐橙叶片和花器特征 图3 园丰脐橙成熟果实特征
信息公开选项:公开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