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绿色高效生产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25-11-03 16:47  【字体:  

一、选用抗(耐)性品种

选用适合本区域栽培的丰产、抗病、抗逆品种,如詹豇215、之豇60、之豇特早30等豇豆品种。

二、适期播种

1.露地栽培:在4月上中旬播种较为适宜,播种前用55℃温水加0.1%高锰酸钾浸种15分钟,洗净后清水浸泡1~2小时,晾干后播种,也可以不浸泡,种子淋湿后拌甲基托布津。直播,每穴播种3~4粒,深度2~3cm,播后浇足底水。

2.早春地膜栽培:早春茬大棚豇豆采用小拱棚营养钵育苗,55℃水浸种或药剂拌种后播种,每穴播2~3粒。

三、整地施基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30cm,晾晒20天左右。亩施商品有机肥500kg,15-15-15复合肥25kg,菜枯50kg,旋耕。有条件的可实行水肥一体化。

四、开沟做畦

按照畦宽1.1~1.3m,沟宽30~35cm,沟深25~30cm,开沟做畦。

五、合理密度

每畦2行,穴距33cm,每亩3300穴左右,每穴留苗3株。一般露地每亩8000~10000株苗,大棚4000~6000株苗。

六、田间管理

1.肥水管理

①补苗和间苗10天后,结合中耕松土浇一次小水。注意苗期切忌偏施氮肥,确保豇豆幼苗不发生肥害。

②嫩荚长到3~5cm时,每隔7~10天浇一次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第一次浇水时每亩追施复合肥10kg。

③开花结荚盛期,清水肥水相间追施,一般追肥两次,每次亩施高钾复合肥15kg。

④结荚后,每隔5天施一次肥。

2.植株调整

①搭架:植株抽蔓时插“人”字架,使蔓叶分布均匀。

②整枝:一般主茎第一花序以下侧蔓应及时摘除,促主茎增粗和上部侧枝提早结荚,中部侧枝需要摘心。

③打顶:主茎长到18~20节时打去顶心,促花结荚。

七、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植物保护措施,实现豇豆主要病虫害的有效控制。

1.农业防治:协调品种、水肥和栽培等农艺措施,强化健康栽培和生态调控,减轻病虫发生程度。

一是选用适合当地的抗(耐)性品种。二是轮作控害。宜与水稻、玉米等粮食类或叶菜类作物轮作倒茬,保持适宜豇豆种植的良性土壤环境。三是翻耕晒垄。播种前,彻底清洁田园,深翻土壤30cm,晾晒土壤7~10天。四是高温焖棚消毒。宜在夏日休闲季节高温强光下进行。焖棚应在土壤灌水、覆膜后密闭棚室20~30天,其中至少有累计15天的晴热天气;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严重的地块应先均匀撒施石灰氮,再旋耕混匀起垄,覆膜后膜下灌水,密闭焖棚时间不少于20天,20cm土层的温度不低于40℃。焖棚消毒后揭膜晾晒7~10天,使用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种植。五是科学施肥。施足基肥育壮苗,多施有机肥和菌肥,适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六是清洁田园。及时清理残株、败叶、杂草,集中深埋或堆沤处理。农药、肥料等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应集中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2.生物防治

一是施用生物制剂防治蓟马。直播前,每667m2使用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5~10kg兑细土均匀撒施后打湿垄面;苗期开始,根据虫情连续使用金龟子绿僵菌与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复配进行防治。防控土传病害。播种前,对土传病害较重的地块,选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处理;苗期开始,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灌根、喷雾。二是利用天敌。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或释放天敌。苗期喷施生物农药压低害虫基数,施药7天后棚内释放小花蝽、捕食螨等防治蓟马,释放丽蚜小蜂等防治粉虱,释放姬小蜂或潜蝇茧蜂等防治斑潜蝇,释放食蚜蝇等防治蚜虫。释放天敌后做好病虫害监测,科学施药防治并注意保护天敌。

3.理化诱控

一是防虫网阻隔。使用40~60目防虫网,适宜目数根据靶标害虫、生产环境和栽培模式等因素综合考虑。防虫网棚需加强通风、排水和遮阳等设施建设。二是诱虫板诱杀。在非天敌释放的地块,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斑潜蝇、粉虱、蚜虫等成虫,悬挂蓝色诱虫板或蓝色诱虫板+蓟马信息素诱杀蓟马。每667m2悬挂20~30张。根据豇豆生长期调整诱虫板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顶部15~20cm,生长中后期悬挂在植株中上部。三是杀虫灯诱杀。连片种植的露地豇豆,宜架设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和蝼蛄等地下害虫,成虫发生期开灯诱杀。四是昆虫性信息素诱杀。连片种植的露地豇豆,宜安装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豇豆荚螟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根据豇豆生长期调整诱捕器进虫口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顶部15~20cm,生长中后期高出地面1~1.5m。五是地膜覆盖。覆盖黑色或银黑双色地膜,银色朝上驱避蓟马、蚜虫等害虫,防止蓟马、斑潜蝇等落土化蛹或阻止土中害虫蛹羽化,黑色朝下防治杂草,四周用土封严盖实。优先选用可降解地膜。

4.科学用药

(1)通则

科学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时精准用药防治。按农药标签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不能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

害虫始发期或轻度发生区,优先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害虫始盛期或中度发生区,害虫发生高峰期或重度常发区,采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复配进行防治。豇豆主要病虫害及部分登记农药参见附表。

(2)种子处理。针对病虫靶标选用农药,采用包衣种子、拌种等方法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豇豆幼苗期种传、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等。

(3)苗期喷淋(灌根)处理。蓟马、粉虱发生严重的地块,使用噻虫嗪等内吸性杀虫剂,在移栽前1~2天对苗床进行喷淋处理,或者在幼苗期进行灌根处理。

(4)免疫诱抗。苗期、伸蔓期、开花结荚期喷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

(5)严格采收期用药。采收期优先使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控病虫害,不可使用安全间隔期超过3天的农药。

八、施药防护

田间喷药作业时,应采取佩戴防护口罩、手套、防护服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逆风或高温时段喷药作业,对施药周边有养蜂、养鱼和养蚕的区域,应采取避害措施。

九、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对豇豆的生产过程,应建立农药使用档案,详细记录农药来源、农药名称(包括商标名、有效成分、登记证号)、规格、采购数量、使用地点、防治对象、施用浓度、施用方法、施药时间、用药次数、安全间隔期、操作员和技术负责人等信息。重点监控是否使用了禁限用农药,是否有超剂量、超次数用药,是否符合安全间隔期的要求等情况。记录档案保存2年以上。

十、采收

1.豇豆采收标准较高,采收过早产量低,采收过晚品质下降。一般播后55~65天开始采收,结荚初期每2~3天采收一次,盛期每天采收一次,采收期50天左右。

2.加工豇豆比鲜食豇豆的质量要求高,要求:一是豆荚不能起泡,宜早采;二是尽量在凌晨4点至上午9点,干露水前采收结束;三是采收后不能在水中浸泡;四是采收后2小时之内进入腌制环节。

(省蔬菜专家指导组供稿)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

豇豆绿色高效生产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3384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