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上半年养殖业经济形势分析
上半年,全省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要求,积极应对生猪价格持续下跌、H7N9禽流感严重影响的双重考验,科学调控养殖生产,严格动物疫病防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力保障了养殖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上半年全省养殖生产总体稳定。
一、上半年养殖业运行情况
(一)生猪产业
1、产量继续增长,后续产能稳定。据全省300个生猪定点监测村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养猪户数43837户,环比减少0.30%,同比减少7.74%;存栏生猪744250头,环比增加0.64%,同比增加2.66%;出栏生猪122230头,环比增加1.57%,同比增加3.12%,1—5月共出栏生猪646330头,同比增加4%左右;能繁母猪存栏84019头,环比减少0.35%,同比增加1.12%。据业务部门统计,上半年,全省出栏生猪同比增加1.8%。6月末,全省存栏生猪同比下降0.7%;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加0.8%。能繁母猪数量大体趋稳、结构基本合理,为稳定生猪后续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价格下行加快,近期稍有回暖。生猪市场价格自春节前两周开始滑落,下滑速度比往年快,创近10年来最快跌速。生猪价格春节前为18元/kg,到3月初跌至15元/kg,接近盈亏平衡点;此后一路下滑,到3月中旬,猪粮比价跌至5.42:1,进入我省生猪价格调控预案中规定的5.5~5.0:1黄色预警区域;4月10日,猪粮比价为4.98:1,此后到5月下旬一直处于5.0:1以下的红色预警区域。在春节后的11周时间内,生猪价格跌幅达33.69%。至5月初跌至最谷底,仅12.34元/kg,养殖户自繁自养出栏1头肥猪亏损200元以上。受端午节的节日消费拉动、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5月下旬后,生猪价格连续4周小幅上涨,据对全省22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数据显示,6月19日全省活猪每公斤均价13.69元,环比上周上涨0.04元,涨幅0.29%。6月底再次小量回落,据6月26日监测数据,全省活猪均价13.61元,环比下跌0.08元,跌幅0.58%。
(二)家禽产业
1、受H7N9禽流感影响,产量大幅下降。1—3月,我省家禽生产总体稳定增长,养殖效益保持在合理水平,常德、衡阳、长沙、怀化等地呈现家禽数量和质量稳定扩张态势。4月初以后,受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禽类产品消费锐减,价格暴跌,家禽产业遭遇严重影响,生产量与销售量同步急降。岳阳市上半年出笼家禽1202.42万羽,同比下降27.04%;郴州市降幅14.69%,其它市州的家禽出笼量减少严重。6月上旬,随着全国H7N9禽流感疫情警报的解除,家禽消费逐步回升,家禽生产逐步呈结构性恢复态势。上半年全省出笼家禽同比下降4.4%;6月末,全省存笼家禽同比下降9 .0%。
2、市场销售低迷,价格急遽下跌。4月,部分省份发生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导致我省家禽销售严重受挫,4—5月全省有近7000万羽家禽无法正常出笼,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以上。长沙市马王堆、石马、杨家山三大活禽交易市场的日交易量仅3000羽左右,不到正常情况时的1/20。与此同时,家禽价格大幅下跌,3月份全省肉鸡收购价为10.4~11.6元/kg,羽平利润2~4元,4—5月跌至2.8~3.6元/kg,同比下降75%左右。5月底以后,家禽市场消费迅速升温,长沙市三大活禽交易市场日交易量恢复至1.9万羽,为正常时期的40%左右;6月底日均交易量约2.5万羽,恢复到60%左右。6月底,岳阳市白条鸡市场销售价比5月初上涨30~40%,全省活禽出场价恢复到7~8元/kg,肉鸡市场批发价由4月的7元/kg回升到15元/kg。鸡蛋价格影响不大,基本平稳,大体稳定在每件175元左右,市场销售价格8元/kg左右。
(三)草食动物
1、生产方式转变,发展态势喜人。草食动物出现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良好势头,生产方式加速转变,由过去的散养放牧为主逐步向专业规模养殖转变,专业户、规模养殖场比例增长迅速,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50%、65%以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45%和70%以上。上半年全省出栏肉牛、肉羊同比分别增长7.9 %、3.9 %;6月末,存栏牛、羊同比分别增长3.6 %、3.3%。
2、价格高位运行,且涨势明显。邵阳市牛肉均价76—80元/kg,羊肉48—56元/kg,同比有小幅上涨。张家界市牛肉平均价格66.67元/kg,同比增长33.34%;羊肉均价63.33元/kg,同比增长26.66%。娄底市牛肉均价60—66元/kg,羊肉60—70元/kg,同比上涨幅度分别达43%、33%。
(四)水产品
上半年,全省水产品呈现产销两旺的好形势。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54万亩,同比增长6%;水产品产量119.7万吨,同比增长9.8 %。近期因气温上升,养殖户为降低饲养密度从而减少鱼病鱼害,催使部分水产品集中上市,全省甲鱼、斑点叉尾鮰等少数产品价格略有下降,但其它水产品特别是“四大家鱼”价格坚挺且仍有大幅提升,6月底,草鱼、鲤鱼、泥鳅、黄鳝价格同比分别增长14.3%、6.3%、11%、12%。
(五)饲料加工
受猪价下跌、H7N9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饲料生产呈现销售不旺、效益下滑局面,主要生产指标呈小幅下降态势。据统计,上半年全省各类商品饲料总产量446万吨,同比减少2.2%,产值140亿元,同比减少1.1%。从产品结构看,猪饲料、蛋禽料、肉禽料产量同比分别减少1.3%、8.3%、11%,但水产料产量同比增长3.7%。
二、上半年主要工作亮点
1、养殖生产宏观指导有力。全省加强畜禽生产信息采集,对生猪、家禽的生产和价格情况实行日报制,组织专家分析预测,及时发布信息,科学指导生产。严格实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厉打击运输贩卖、加工销售病死动物及产品的违法行为。建立活禽经营凭证入场、宰销分离、定期休市消毒制度,开展带头吃鸡、健康消费等宣传活动,提振消费信心,拓展消费市场。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改造力度,推进产业提质升级,今年已向农业部申报17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7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政府专题召开省长办公会,研究家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税务、工商、交通、公安、银信等部门加大了对家禽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2、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有力。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4月中旬从7个厅局抽调力量组成7个督查组,开展动物防疫督查,并下发了督查通报。针对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我省先后下发6个专门文件,加强病原学监测,对全省所有市州、县市区共1285个场点进行动物H7N9禽流感监测,检测血清学样品23334份、病原学样品10917份,没有检测到阳性样品。强化综合防控,在通往外省的高速公路边界新增设了10个动物卫生监督临时检查点,严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省份或检测出动物H7N9禽流感病毒省份的活禽调入或过境我省,防止疫情入境。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实行疫情日报制,全省未出现动物H7N9禽流感疫情。
3、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健全联合整治机制,与省食安委、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将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开展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24个示范县(市区)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标准化养殖水平明显提升。加大例行监测,对出栏生猪全面实行“瘦肉精”同步抽检,对所有“瘦肉精”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对4个生猪养殖重点县开展“瘦肉精”拉网排查,没有发现问题。据农业部监测结果,上半年我省畜产品、生鲜乳市场抽检合格率100%,水产品、饲料、兽药的市场抽检合格率居全国前列。
4、渔业资源养护有力。在实施洞庭湖、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春季禁渔的基础上,首次对湘江干流全面实施春季禁渔,社会反响很好,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中央媒体作了宣传报道。加大鱼苗鱼种人工增殖放流力度,上半年全省向天然水域投放鱼苗2亿尾,是历年来同期放鱼量最多的一年,并首次在湘江大渔湾“四大家鱼产卵场”放流亲本650组(1300尾),可增殖4亿尾左右的产卵潜力。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力度,加大洞庭湖区非法矮围拆除和整治力度,特别是岳阳实施的洞庭湖“霹雳行动”,力度大,措施实,有力控制了捕捞强度,保护了水域环境。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多次成功救护受伤和搁浅江豚,江豚迁地保护前期工作有序进行;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不断完善,保护区内涉水涉渔工程建设的渔业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工作逐步形成社会共识。
5、畜禽粪污治理有力。省政府将养殖污染减排纳入了长株潭三市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常德、株洲、岳阳、长沙等地出台畜禽粪污治理的专门政策,一些地方还科学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实行养殖粪污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养殖项目扶持相挂钩。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长沙市、湘潭市推广种养平衡、生物垫料、发酵塔、复合固氮生化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常德市筛选5种先进的治污模式向全市推广,并选择10个规模场作为污染治理示范点,明确3478个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任务。郴州市全面开展养殖场绿化工程建设,温氏集团军山种猪基地投资700万元建立工厂化排污处理设施,实行整场“零排放”无污染养殖。
当前,我省养殖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抗风险能力仍然脆弱。今年的“猪周期”、禽流感,再次表明了养殖业是弱质产业,经不起市场折腾和疫病侵袭。二是养殖污染仍然困扰产业发展。规模化特别是标准化养殖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散养户多,且畜禽粪污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相对匮乏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养殖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三是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任务仍然艰巨。近年来,动物病原突变加快、动物运输流动频繁、疫病传播速度加快、养殖生产点多面广、质量安全监管环节增多等因素,导致当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压力不断增大。四是资源养护工作仍然繁重。特别是洞庭湖矮围养鱼、水府庙库区网箱整治、天然水域捕捞强度等问题,牵涉的部门众多,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给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带来工作难度。
三、下半年养殖生产形势研判
根据上半年养殖生产状况和当前产业发展环境,预计全年生猪出栏量将保持基本稳定,家禽出笼量有所下降,牛羊、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一是生猪生产继续保持稳定,价格将震荡运行。由于能繁母猪数量同比没有减少反而略微增加,决定了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在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预计全年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4%左右。价格方面,虽然养殖户短期内仍可能处于亏损状态,但因生猪价格已经探底,不会再大幅下行,总体态势将呈缓慢爬坡趋势。二是草食动物养殖前景广阔,增长势头强劲。牛羊等草食动物受饲料涨价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牛羊肉价格一直看好,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效益显著。预计全年出栏牛290万头,增长5.9%,出栏羊970万只,增长3.4%。三是家禽业将摆脱困境,呈现缓慢回升走势。虽然4至5月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对我省家禽业带来严重影响,但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防控措施得力,我省抗击H7N9禽流感取得全面胜利,家禽生产和消费将逐渐恢复,预计下半年家禽生产将快速增长,养殖效益加快回升。四是名优水产养殖更具特色化、集约化。放养水面的精养面增加,粗养面减少。水产品的池塘、水库放养水面分别增加60万亩、180万亩,增长7.6%、5.4%;河沟放养水面减少26万亩,减少39%。养殖品种的常规养殖减少,特色养殖增加,河蟹、龟鳖、名贵鱼的养殖发展较快。预计今年全省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将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1%。
四、推进下半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行业引导,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生猪是我省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是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打造湖南生猪品牌。牛、羊、奶牛等草食动物,重点是抓好品改和饲养方式改革,对草食动物的品改、规模养殖、龙头企业等给予扶持,推广冷冻精液配种、人工种草、舍饲圈养、适度规模养殖。家禽,重点是落实国、省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有关精神,指导农户尽快恢复生产,消除H7N9禽流感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水产,重点是贯彻落实国务院现代渔业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做大养殖基地、做强龙头企业、做响知名品牌、做亮休闲渔业”的思路,重点发展一批名特优水产,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完成对我省畜禽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发工作调研,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做好渔业资源保护、渔民解困、安全生产等工作,精心组织实施、严格监管、及时考核验收养殖业项目。
2.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用足用好用活中央和省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引进、原料供应、产品出口,扶持发展一批年产量过100万吨的大型饲料企业、超10万吨的中型饲料企业、年产值破亿元的饲料添加剂企业。积极利用外资和业外资金,扶持建设一批优质畜禽水产品出口基地和外向型龙头企业,打造20个标志性的养殖龙头企业、20个标志性的养殖生产大县、20个标志性的经合组织,提高畜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现有国有或集体种畜禽渔场和加工企业的改组、改制,盘活经营机制,把部门经济实体办成种苗龙头、加工龙头。
3.强化监管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开展畜禽水产品质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拉网式清查,严厉打击制售、使用“瘦肉精”违法行为。加大畜禽水产品质量抽检力度,对各地的畜禽水产品继续不定期组织抽检、统检、交叉检,重点检测生猪“瘦肉精”和水产品中的“氯霉素、己烯雌酚、呋喃唑酮”,查处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畜禽水产品,确保各类市场的鲜活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大无公害畜禽水产品基地建设,抓好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做好无公害畜禽水产品的产地和产品认证工作。
4.严格综合措施,增强疫病防控能力。始终坚持“强制免疫、综合防控、群防群治、果断处置”,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进一步规范基层站机构设置,巩固充实乡镇动物防疫站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加强省级动物防疫指挥平台、动物卫生执法装备、冷链体系和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全方位提升动物防疫体系基础保障能力。推进畜禽疫病净化计划,试点建设生物安全隔离区,切实构筑有效防疫屏障。创新产地检疫与屠宰检疫模式,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力度,杜绝病死畜禽产品流入市场、污染环境。
5.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养殖科技含量。重点推广集约化家禽养殖、瘦肉型猪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无公害无残留饲养、湘西黄牛快速育肥、虾类标准化养殖、种草养鱼等综合配套技术。加大以品改为重点的种苗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肉牛、肉羊等草食动物省家畜育种站、市州贮氮站、县区冷配站、乡镇品改点四级品改体系。推广 “见母就留、先留后选、禁宰母牛、奖励繁殖”的保种繁育措施,加大品改力度。积极培训乡村品改员,将同步发情、人工授精等实用品改技术推广到乡镇,提高冷配的品改面和受胎率。加大对宁乡猪、湘村黑猪、湘西黄牛、湘黄鸡等优质重点种畜禽的保种选种力度,做到保护与开发相促进,转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