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还要不要种水稻?“水稻产业经济”呼之欲出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03-09-01 00:00  【字体:  

  日前,一份建议将发展水稻产业经济作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重要内容的材料,引起了该省领导、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批示:提出水稻产业经济概念是一大进步,望深入研究,组织示范,取得实效。袁隆平院士也极力推崇发展水稻产业经济的思路。这份洋洋五千言的建议书,凝聚了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青先国研究员的心智。

  青先国曾经主持了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而今,他作为首席科学家,又在主持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但高产了,优质了,还不能说就是最终达到了目的,好多农民经常对着他发“牢骚”:关键还是没有变成看得见的效益。青先国冥思苦想,终于理出了头绪:充分发挥水稻的经济属性和功能,运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水稻经济发展,实施水稻资源转换战略,强化专用品种选育,稳定生产能力,突出加工转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促进稻农增收、农业增效。一句话,发展水稻产业经济,是重振我国南方特别是湖南水稻产业明智而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大选择。

  现实是最生动而准确的诠释。从全球看,2002年我国稻谷总产占30%,是第一大生产国;从国内来说,水稻总产占粮食总量的39%,是第一大粮食作物。湖南又是我国水稻的主产省份,播种面积和生产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由短缺时期走向剩余时期,出现了粮食积压、销售不畅、农民收入下降、财政包袱沉重等问题,有些地方甚至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不种或少种水稻。把水稻这种优势作物都调掉了,那怎么行呢?多年致力于水稻生产技术创新的青先国,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水稻的魅力:湖南省近年发展优质食用稻1.12亿亩,一亩稻田能为农民增收70元以上,农民因此累计增收达80亿元,企业增效5亿元。如果能从水稻产业经济的高度来善待水稻,这种古老的作物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按照青先国的描述,水稻产业经济就是在育种、栽培、加工转化和营销全面创新的基础上,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它有别于过去单纯的水稻种植,而是强调产业推动,依靠科技提升水稻生产,然后拉长产业链条,变水稻产量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水稻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具体到湖南,水稻产业经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呢?青先国认为,区域布局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湘北、湘中及湘南部分水稻大县,人均产粮多、商品量大,要充分发挥水稻优势,把重点放在稻米品质的优化和用途的多样化上,积极推广食用优质稻的无公害、保优及降本增效栽培技术,增强稻米的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郊区,可逐步退出水稻主产区,发展高效农业。湘西等缺粮地区,要不断提高水稻单产和本地区粮食自给率。

  青先国还提出,区分用途,实施优质食用稻、高蛋白饲料稻、工业专用稻的水稻三元结构开发战略,形成专用水稻育种、栽培、生产和加工的新格局。优质食用稻,是指碾米、外观、蒸煮、食味、营养等品质符合国家或省级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的水稻,市场竞争力强。用高蛋白饲料稻糙米喂猪,不仅成本低,猪生长快,而且肉质提高,完全可以取代玉米成为饲料工业高能原料的主要来源,是解决湖南乃至南方早籼稻积压而优质饲料原料严重缺乏的战略举措。工业专用稻是指供加工食品或工业产品,如米粉、饴糖等米制品及啤酒、酒精等加工产品的水稻。

  按照不同的区域和用途种植水稻后,怎样让农民赚得更多,青先国提出要扶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他认为,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卖的仅仅是初级产品,受益的产业链太短。因此要下功夫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稻谷深度加工、并带动基地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水稻优势产区重点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形成贯通城乡、覆盖湖南乃至全国的稻米销售网络。

  湖南省有水稻产业科研机构20多个,从事科研、教育、推广的科技人员达5万余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近万名。青先国认为,这都是湖南的资源优势,好好利用可以为水稻产业经济的繁荣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农民还要不要种水稻?“水稻产业经济”呼之欲出

10576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