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做大做强“菜园子”经济 努力抢抓三大机遇
蔬菜与生猪、水稻,位居全省农业经济前三位。近年来,优质稻、生猪凸显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步子相对较快。蔬菜由于种植、加工、保鲜难度大,菜农技术、经营水平差异明显,因而“一地一品”与“一家一园”的矛盾,在产业化进程中尤显突出。
扎扎实实的“笨招”
秋菜生产旺季,记者来到华容、南县、湘阴等地采访,与“菜把式”们交谈,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冬瓜价好,来年都种冬瓜,结果价格大跌;种豆角、大葱、白菜、菜薹,均有过“走麦城”的记录。今年,许多“菜把式”种辣椒,有段时间每公斤辣椒卖不到0.3元,价格跌得菜农流眼泪。
吃够了“跟风”的苦头,有的菜农不再多想,干脆年年种一样,有跌就有涨。这一“笨招”少动脑筋,倒也不见得“吃亏”。多年平均下来,种菜收益还是高于种稻。华容县城郊菜农李宏斌年年种冬瓜,2004年半卖半烂,每亩纯收入420元,当年心疼不已;2005年,其他“菜把式”都改种南瓜,他又种冬瓜,结果赚了,亩均产量2400公斤,3亩冬瓜纯收入6400元。谈起市场经,他无奈地摇摇头,“看不准市场风向,搞稳当点,只好如此。”
朴素的“一招”,于产业化进程相去甚远。从2004年起,华容县重点扶持蔬菜产业化,支持加工大户组建“插旗菜业”,年加工蔬菜5万吨。插旗及周边4个乡镇的菜农,按订单生产芥菜、豆角,“插旗菜业”保底价收购。龙头企业担了市场风险,聘请专家分析行情,市场信息畅通,菜农闯市场的水平大大提高。龙头企业加工产品可均匀上市,稳定销往超市,利润自然高出较多。农民按订单种菜,每亩年纯收入不低于3000元。
从全省来看,像“插旗菜业”一样的龙头企业太少,鲜菜加工的比例不到一成。记者在南县、沅江、湘阴等地看到,一家一个小菜园,品种各异,设施不同,防虫治病各有招数,种出的菜品质不同,多数在本地鲜销。对这些散兵游勇式的菜农来说,年年种同样的蔬菜,倒不失为扎扎实实的“笨招”。
突破口选准七大产业带
一家一户小菜园,如何纳入组织化生产,做大做强“菜园子”经济?省农业厅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初步规划出7大蔬菜产业带。
从气候、温光、土壤等条件看,我省是蔬菜最适宜种植地区,蔬菜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据调查、鉴定和整理,全省共有蔬菜品种资源3000余份,收入国家种子资源库1927份,编入中国蔬菜品种资源目录645条,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资源100多份,其中辣椒、黄花菜、榨菜、紫皮大蒜、藠头、香芋、香姜等7个品种最具地方特色。目前,这7种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实物产量320万吨,年产值过50亿元,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20%。
做大做强“菜园子”经济,突破口选准7大特色产业带。辣椒主要布局在洞口、沅江、宁乡、嘉禾、泸溪等14个县市,重点发展七星椒、玻璃椒、光皮椒、长线椒;黄花菜主要布局在邵东、祁东,重点发展白花、猛子花、祁珍黄花;榨菜主要布局在华容、南县、赫山、安乡,重点发展南丰2号、花叶;香芋主要布局在江永、临武、祁阳、祁东;藠头主要布局在湘阴、津市、汉寿、新邵、耒阳,重点发展白鸡腿藠头;香姜主要布局在祁阳、双牌、隆回、江永,重点发展黄心姜、红爪姜;紫皮大蒜主要布局在茶陵、东安。
按省农业厅规划,7大蔬菜产业带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推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提升加工、贮藏和保鲜技术,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地一品”规模化经营新格局,打造出一批全国叫得响的蔬菜名牌产品。至2010年,全省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500万亩,产量800万吨,产值150亿元,加工成品占到40%以上,加工增值5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带动200万菜农增收奔小康。
努力抢抓三大机遇
省农业厅副厅长吴新民接受采访时称,当前做大做强蔬菜产业,面临三大机遇。
第一要争取列入全国蔬菜优势区域,这是最大的政策支撑。纳入全国蔬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不仅可以得到政策的扶持,而且可以对我省蔬菜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要争取将我省蔬菜纳入南北两大体系。广东的出口蔬菜发展潜力很大,对周边省份蔬菜生产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大。我省要实施蔬菜“南下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广东出口蔬菜的重要基地。夏秋菜是我省蔬菜生产的优势所在,夏秋菜北销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要抓住机遇,促进我省北销蔬菜的发展。
第二是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征用老菜地不征收新菜地开发基金,新菜地将无法开发。《湖南省城镇蔬菜基地管理条例》对征收新菜地建设基金作出了明确规定。7大蔬菜带内的各县(市、区)不仅要征好基金,更要用好基金,确保菜地占补动态平衡,改良蔬菜产业带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是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海关资料细化分析,国内加工鲜蔬菜、鲜冷冻蔬菜、蔬菜罐头、干蔬菜和蔬菜汁在国际市场比较优势明显,需求空间巨大。各级蔬菜办要把触角放得更广,“走出去、请进来”,牵线搭桥,招商引资,扶持外向型蔬菜龙头企业,面向世界组织生产。
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菜篮子”,各级要加大投入,积极扶持蔬菜经济合作组织,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加大科技兴菜培训,提高标准化种菜水平;加大“新药、新肥、一灯、一网、一棚”等新科技的推广,把“一家一园”融入“一地一品”,实现千家万户菜农紧连龙头,舞活蔬菜产业链,组织起来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