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 深山沟沟酿蜜人 夫妻携手“蜂”雨路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17-05-02 00:00  【字体:  

  “我们这儿是山区,非常适合养殖中蜂,山上到处是野生五倍子,我家专门酿造五倍子花蜜。”4月12日,在吉首市河溪镇阿娜村中蜂养殖基地,一排排蜂箱摆满了山间,蜜蜂漫天飞舞,老板娘正赤手打开蜂箱仔细查看着,丈夫在一旁帮忙……她叫田茂珍,35岁,丈夫叫龙坤文,39岁。别看田茂珍斯斯文文,却有着近九年的养蜂经验。她说自己从小就对蜜蜂充满喜爱,说蜜蜂很善良,她不怕蜜蜂,所以工作的时候都不带手套和面罩。

  2000年,身处贫困的夫妻二人不安于现状,结伴到浙江打工,一去就是八年。2007年,他俩每月的工资各自能拿到3—4千元,省吃俭用,除去基本的生活开销和寄回家的,所剩不多。田茂珍说:“打工很辛苦,赚的也不多,而且毕竟是外乡人,没有归属感。”

  蜜蜂唤醒创业梦

  夫妻二人为省钱贴补家用,工作之余就到郊外走一走。那个年代,浙江一带的养蜂业发展比较迅速。田茂珍说:“我从小喜欢蜜蜂,周末经常到郊区看别人养蜂,欣赏蜜蜂在花间飞舞的情景,工作疲劳顿时烟消云散。我很羡慕那种自由自在的放蜂生活,经常跟那些养蜂人拉家常,渐渐地了解到原来养蜂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慢慢的,回乡养蜂创业这个念头悄悄在田茂珍的心里萌芽。2007年底,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回乡养蜂创业。两人终于结束了在外的漂泊生活。

  弃工从农去养蜂

  那时,回到阿娜村准备养蜂创业时,听说养殖业有一定的风险,加上辞掉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还要养活一家老小,夫妻二人商量后就把打工的积蓄分两部分投资,用一万块钱买了40桶中蜂,剩下的部分开了一间小餐馆,一边经营餐馆一边养殖中蜂。

  为尽快掌握中蜂养殖技术,夫妻二人购买了大量关于养蜂的书籍,龙坤文多次跑到周边县市向养蜂大户、养蜂能人请教。村委会、镇政府得知他们的情况,邀请农业部门的技术专家去他们那里开展蜜蜂养殖技术培训,深入基地现场指导。田茂珍说:“养蜂是我们自己的事业,不管多累多忙,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我都不放过。2015年我参加了市农业局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养蜂大户培训班。通过学习和参观,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学习了蜜蜂养殖的技术要点,见识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和微商营销,还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说着,打开背包拿出一张绿色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让我们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

  通过多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夫妻二人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中蜂养殖技术,酿造的五倍子花蜜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外地也打开了销路。“五倍子是中药材,酿出的蜜可以补肾润肺,能安神,改善睡眠质量。现在提倡生态养殖、绿色养殖,我们的野生五倍子花蜜是没有农药残留的,所以销路就好。”龙坤文接着说:“我们家住在319国道边,刚开始开车路过的人看到这里有五倍子花蜜,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买一斤来尝,这一尝不要紧,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有的一次就买走10斤,这当中有些还是长沙、常德来的游客……”田茂珍喜笑颜开,在一旁连说:“是的是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改善了。2014年我们就放心的结束了餐馆的生意,全身心搞蜜蜂养殖。如今,我们的合伙人还把蜜蜂带到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的荔堡镇去放养呢。”

  辛勤酿造新生活

  2016年,夫妻二人饲养的中蜂已从2008年时的40箱发展到现在的近600箱。按照一斤五倍子花蜜市价80元,销往外地150元来算,当年夫妻二人的蜂蜜销售额已接近30万元,家里已建起80万元楼房,还买了私家车,生活过得甜甜蜜蜜。回想这些年走过的 “蜂”雨路,田茂珍感慨成功来之不易:“记得有一年,我家附近开起了一家砖厂,生产发出的噪音和产生的灰尘对我的蜜蜂养殖影响很大,我们文化低,不知道怎么办,镇政府得知情况后,帮助我们在养殖基地和砖厂之间修了一面隔离墙。那时我们创业初期,缺少资金,真是帮了我们很大的忙。”

  致富不忘众乡亲

  龙坤文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养蜂培训的时候,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和上课的老师们都建议我们成立个养蜂协会,同学们商量后,大家都很赞同。协会代表已经到民政局注册,吉首第一家养蜂协会马上就可以正式挂牌了,我还被大家推选当副会长。”

  “真希望协会快点成立,到那时,我们的蜂蜜就能顺利注册商标,打造品牌,还可以把蜂蜜放到网上去卖,还能出口呢。”衣着俭朴的田茂珍言行中显露出淡定的自信。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养蜂协会成立之后,要尽全力帮助加入的会员们一起挣钱一起致富。

  田茂珍很庆幸自己当时回乡创业,通过夫妻二人多年的不懈努力,脱贫了,致富了,生活改善了,在家赡养父母,照顾儿女、亲人,更重要的是找回了曾被遗忘的乡愁,拥有了归属感。

吉首 深山沟沟酿蜜人 夫妻携手“蜂”雨路

1056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