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 推进乡村车间建设 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农业农村典型经验(十四)
前言:2025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2024年度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通报表扬了70项典型经验做法,其中涉及农业农村领域的典型案例15项。厅办公室会同相关处室整理汇编,形成《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农业农村典型经验汇编》,以资借鉴。
民生可感行动方面——
近年来,衡阳因地制宜实施“五千工程”,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强化联农带农,探索“总部+分部、务工+务农、就业+就学、楼上+楼下、线上+线下”的五“+”模式推进乡村车间建设,采取土地流转、就业带动、订单合同、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建成乡村车间1373个,吸纳43195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5858人,务工月平均工资2440元。
一、盘活资源要素,让乡村车间建得起。变“旧”资产为“新”资源。多部门联合集中摸排城乡闲置国有或集体所有的老旧学校、原七站八所办公楼、卫生院和村部等资产,以及闲置资产1134处86.66万平方米;连续3个月在家有劳动能力的、有就业意愿的城乡居民就业意愿人数17.08万人。以农业产业运营公司为对接平台,对闲置资源进行改造加工,已开发利用671处闲置资产,为企业量身定做生产车间,让企业“拎包入驻”。变“旧”包袱为“新”财富。整合以“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家庭作坊,规范小作坊市场,通过村级经济合作组织牵头,集聚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建成农产品加工类乡村车间216个,订单收购周边农户的农副产品累计646.59万元。变“旧”劣势为“新”优势。对功能弱化、市场萎缩的原扶贫车间实行换档升级,通过主动对接市场、加强加工转化、补齐设施短板等措施,使96家车间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创新服务机制,让乡村车间稳得住。平台化运营。组建市、县两级城乡产业运营公司,全力打造连接政府、市场、企业、车间的多头平台,由平台公司归置、盘活、营运、管理城乡国有和集体资产,通过国有资产直接注入、集体资产合法租借等方式归集管理运营。市场化招商。把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结合“两黄两茶一花”等特色优势产业,顺应市场规律、尊重企业意愿,不提硬性指标、不搞政策兜底。标准化实施。对已认证车间统一标识标牌、统一用工指导、统一保障权益、统一列入奖补,建立动态退出机制。精细化服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3300万元,对乡村车间提供涵盖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车间孵化奖励、租金减免等支持,大力开展“点亮万家灯火”招工就业活动。
三、严格运行把关,让乡村车间行得远。严把车间入口关。坚持稳步推进,不搞一哄而上,加强安全、环保前置审批管理,严格市场许可,杜绝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混入开工。严把过程监管关。瞄准车间规模小、工人专业性不强、作坊式生产等弱项,严把原材料交付验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核查“关口”,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把权益维护关。落实乡村车间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督促健全工资支付机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严把营商环境关。完成挂牌车间赋码入企,聘请112家企业负责人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测评员。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思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乡村车间建设发展中的用地、用工、融资“难”“贵”的问题,实行一个口子受理、一站式解决。
四、强化联农带农,让乡村车间落得实。带动发展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对签订订单收购合同的农户和需要提供技术服务的农户,进行产前、产中及产后业务培训和示范指导。促进稳岗就业。通过合同聘用的方式,吸纳有上班意愿的、身体健康的、能适应就业岗位劳动强度的农村劳动力进车间务工;依托以工代赈劳务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乡村车间项目建设,累计带动村民就近就业51462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壮大集体经济。将获得的财政奖补资金作为村集体的股本金入股到乡村车间,优先流转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由新型经营主体定期向村集体分红、支付土地流转租金,村集体再将收益用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内容。近年来,全市累计流转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23.8万亩,累计获得土地流转租金1.09亿元,增设公益性岗位1487个。